“哦,一個堅果!”加納通訊社主編阿格尼絲·博耶-多伊張開手掌展示一顆堅果。就在剛剛,一顆熟堅果正巧從阿格尼絲的眼前掉落,讓她誤以為是飛蟲。發現是堅果后,不由得輕嘆“幸運”。
9月19日,2025“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中外媒體聯合采訪團走進云南省臨滄市林業科學院,了解科技如何賦能臨滄堅果產業發展。當地人介紹,漫步在臨滄的堅果林間,經常會有這種“小零食”從天而降。這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這座城市與林果共生的生動印記。
北回歸線穿境而過的臨滄,山地季風氣候賦予了這里充足的日照和適宜的溫度,成為全球最適宜澳洲堅果生長的地區之一。1991年,第一批澳洲堅果苗在這里試種成功,如今已發展成超262萬畝的浩瀚果林,超過全球種植面積的三成,臨滄市也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堅果之鄉”。飽滿的堅果掛滿枝頭,成熟后自然墜落,林間地頭隨處可見這些“天然零食”。
9月19日,2025“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中外媒體聯合采訪團走進云南省臨滄市林業科學院。圖為采訪團聽取講解。
臨滄堅果從“小零食”變成“大產業”,離不開科技支撐。據介紹,臨滄剛開始種堅果,雖然種得多,但畝產低、品質參差不齊,農民收益并不理想。直到臨滄請來了中國工程院鄧秀新院士團隊,一場以科技為核心的“提質增效”行動,徹底改變了臨滄堅果的命運。
鄧秀新院士團隊通過深入調研,找到了制約產量的5大“病因”:缺水花枯、缺媒授粉、品種雜亂、接口不親和、營養失衡。說白了就是:樹沒喝飽、蜂沒來幫、種得太亂、樹“吃不飽”、營養跟不上。
針對這些問題,臨滄推出了“三項核心技術”:落頭開心——讓樹冠通風透光,像給樹理了個發;果園放蜂——請來小蜜蜂當“媒人”,提高授粉率;營養補充——給果樹吃上“月子餐”,結果更有勁。
再加上保花保果、水分管理、病蟲害防控等配套措施,一套組合拳下來,效果立竿見影。2024年,臨滄的堅果示范點畝產最高突破600公斤,平均增幅超過70%,真正實現了“產量翻番、品質提升”。
9月19日,2025“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中外媒體聯合采訪團走進云南省臨滄市林業科學院。圖為外媒嘉賓嘗鮮剛采摘的臨滄堅果。
目前,臨滄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澳洲堅果種植基地,“臨滄堅果”已納入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名錄,并初步形成了從種植、加工到銷售的全產業鏈。從鮮果果仁到堅果零食,產品走向全國。這項產業覆蓋全市74個鄉鎮,帶動21.64萬戶農戶增收。
未來,臨滄市還將開拓“堅果護膚品”“堅果花蜜”等精深加工產業鏈,開展臨滄堅果標準制定,吸引龍頭企業建設加工產業集群。
統籌:曹樹林
文字:景灝
攝影:蔣雨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