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9月21日電 題:從“一條鏈”看中國—東盟經貿合作“韌性”
新華社記者雷嘉興
在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展廳內,上汽通用五菱生產的微型新能源車引得不少來自東南亞的客商駐足、咨詢。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海外備受消費者青睞,越來越多中國新能源汽車行駛在東南亞國家的街道上,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汽車是高度全球化的產業,一顆螺絲、一塊電池、一粒芯片的供應波動都可能影響全局。在全球供應鏈重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當下,中國新能源汽車仍能穩穩“鏈通”東南亞,秘訣藏在從“產品出海”到“生態共建”的轉型里。
上汽通用五菱已帶領17家中國產業鏈企業“走出去”,還開發超100家印尼本土供應商;比亞迪泰國工廠去年7月投產,涵蓋沖壓、涂裝、焊接和總裝全流程……
從“整車出口”到“構建生態”,從跨國建廠到跨國建“鏈”,在外部不確定性顯著提升背景下,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在從“產品輸出”轉向“產業鏈協同出海”的過程中,以屬地化生產滿足當地市場需求,更以技術遷移、產業共建,推動東南亞汽車產業發展。
如今,中國與東盟的汽車產業鏈合作已經從曾經簡單的整車和零部件出口升級為覆蓋上游資源供應、中游本地化生產制造和下游市場銷售及售后服務等產業鏈環節的深度融合。
這條跨越山海的汽車產業鏈,正成為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韌性不斷加強的“縮影”。
從一輛新能源車到一條產業鏈,中國與東盟用深度耦合證明:韌性并非源于單一環節的強韌,而是規則共筑、產業互補、設施互聯、生態互融的系統性成果。這條汽車產業鏈,正是雙方經貿合作“壓艙石”與“增長極”的典型詮釋。
在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國際經貿形勢復雜嚴峻的背景下,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合作不斷深化,共同維護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暢通,形成了更加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良好局面,成為區域合作的典范。
中馬“兩國雙園”、中印尼“區域綜合經濟走廊”、中新蘇州工業園等重點合作項目和園區穩步推進,進一步促進產業鏈深度融合,助力區域經濟社會繁榮發展。
數據顯示,中國連續16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連續5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2024年,中國與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等5個東盟國家雙邊貿易額均突破千億美元。今年1—7月,中國同東盟貿易規模達5970億美元,同比增長8.2%,占同期中國外貿總額的16.7%。
這一貿易成績的背后,離不開中國與東盟產業鏈的深度互補與融合。中國在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等領域的技術與產能優勢,與東盟國家豐富的自然資源、年輕勞動力、強勁的消費市場形成“強耦合”。雙方在電子、汽車、紡織服裝等產業鏈上下游協作緊密,區域產業鏈韌性持續增強。
今年,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全面完成。從內容上看,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包含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供應鏈互聯互通、海關程序與貿易便利化等9個新增章節,為雙方在新形勢下加強合作、促進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注入新動能。未來,“韌性”更足的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合作必將持續釋放巨大潛力,為區域乃至全球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