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煤城”著稱的鶴崗,正將資源轉型的探索與中外交融的實踐相結合,書寫開放發展的新篇章。
鶴崗的開放,始于以人為本的溫度。烏干達籍外教麗薩因腸胃不適就醫,醫生流利的英語消解了語言壁壘;喀麥隆小伙鮑里斯的妻子待產,醫院志愿者全程協助溝通……公共服務的國際化適配,讓歸屬感成為開放的堅實基礎。
文化的交融,藏在煙火氣的共鳴之中。俄羅斯廚師亞基莫夫帶著秘制醬料,在鶴崗小串燒烤競賽中與本地廚師切磋;界江文化旅游節上,俄羅斯歌曲《喀秋莎》的旋律與中國東北民歌交織;俄羅斯青少年通過研學觸摸冰雪文化……文體搭臺,中外元素在煙火氣中交融。
轉型的關鍵,在于文化賦能。中俄康養套餐,將俄羅斯桑拿與中醫艾灸結合;文創產品印上中俄雙語漁家故事,讓“三花五羅”的美味增添文化附加值;互市貿易區里,俄羅斯膨化大豆粉加工成豆油……中外文化交流、經濟融合,正在成為經濟升級的支撐。
在開放中創機遇,在交融中謀發展。界江不僅是邊界,也是合作的起點。轉型不再是挑戰,而是共贏的機遇。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2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