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布魯塞爾9月22日電 (記者牛瑞飛)作為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開館1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中國故事”講座——《小提琴訴說中國愛情故事:探尋〈梁祝〉的創作之路》9月21日在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舉行。活動由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與上海音樂學院聯合主辦。
周恩來總理曾稱《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將中國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與西方交響樂形式融為一體,成為跨越時空的經典之作,被譽為“中國交響樂之魂”。
講座主講人、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主任劉照陸教授,系統介紹了《梁祝》的創作歷程。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文藝界掀起“民族化”探索熱潮。1958年,上海音樂學院的青年學生何占豪、陳鋼嘗試將越劇旋律與奏鳴曲式結合,1959年完成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并在當年5月首演。劉照陸指出,這一作品不僅回答了“小提琴民族化”的命題,也標志著中國民族交響創作邁上新臺階。
“最民族的,也可以是最世界的。”劉照陸以深入淺出的講解,帶領觀眾理解作曲家如何以西方樂曲結構講述中國愛情故事。他特別提到,《梁祝》巧妙借鑒了二胡的滑音、揉弦等表現手法,將小提琴演奏與中國戲曲韻味融合,細膩展現了中國式愛情觀。
來自上海音樂學院的教師、金鐘獎得主張潤崯、朱宛晨,在現場以小提琴與鋼琴合奏的方式,演繹了《梁祝》的經典旋律。優美動人的樂聲,讓觀眾直觀感受中西合璧的藝術魅力。劉照陸分享說,自己正是在《梁祝》的感染下,走上了學習西方樂器之路,而這一作品也激勵了幾代中國青年投身音樂。
在熱烈掌聲中,講座以《梁祝》最具代表性的片段演奏落下帷幕。悠揚的旋律打動了在場聽眾,大家紛紛表示,作品所傳遞的愛與理想的執著追求具有跨越國界的感召力。
活動現場。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