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 與會嘉賓在“一帶一路”媒體合作對話會現場交流。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本報記者 陳 斌攝
"> “一帶一路”媒體合作對話會現場。
本報記者 陳 斌攝
增進團結互信 實現共建夢想
巴基斯坦《論壇快報》新聞編輯 拉奧·拉希姆
中國式現代化創新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國情又具有全球意義的發展道路。去年我報道了中國的游戲產業,尤其是《黑神話:悟空》的現象級火爆及其所受到的全球關注。表面上,它只是一個電子游戲,但在更深層次上,它代表了中國文化產業日益增長的自信,即從自身的文化遺產和經典神話中汲取靈感,并用全新的方式展現給現代觀眾。中國的文化產業正將經典故事與前沿科技融合,為現代觀眾進行創新呈現。這表明中國的活力不僅體現于經濟,也體現在文化領域。
在巴基斯坦,中巴經濟走廊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改變。信德省和我的家鄉旁遮普省的新電力項目緩解了長期存在的停電問題。曾經的瓜達爾地區只是一個安靜的漁村,現在的瓜達爾港已成為地區互聯互通的樞紐,類似的變化也在其他全球南方國家發生。
全球南方國家一直在尋求增進團結。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許多方面為實現這一夢想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促進發展提供了一條路徑。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包括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全球化愿景的一部分,即以人為本、再分配和可持續發展。
(本報記者 詹蕙蘭整理)
弘揚絲路精神 推動共同發展
希臘—中國經濟文化研究所主任 海 爾
希臘文明和中華文明都擁有悠久歷史的奧秘——深厚的價值觀和在歷史長河中適應變化的能力。縱觀歷史,這兩種文明都與其他國家有過深入交流,我們與其他文明廣泛溝通、互學互鑒,吸收新的思想,但我們從未改變自己的價值觀,這是我們幾千年來能夠持續發展的一個例證。
在歷史中,我們具備搭建橋梁的能力。全球文明倡議促進國家之間的交流,在當今充滿各種挑戰的世界中,它不僅是學者研究的課題,更是促進溝通的工具。我們相信希臘人民可以在全球文明倡議中發揮作用。希臘作為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又與東方有著歷史悠久的密切關系,可以成為東西方之間交流的橋梁。希中文明互鑒表明,文明之間的合作與對話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我們可以弘揚絲路精神,探討新理念和共同發展。
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是希中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項目。2015年,比雷埃夫斯港基礎設施老舊,只有周邊游輪業務。在中方開展投資合作后,僅僅幾年時間,比雷埃夫斯港就成為地中海領先的集裝箱大港。這一案例表明,中國與歐洲國家之間可以實現互利共贏合作。
(本報記者 詹蕙蘭整理)
加強媒體交流 促進人文合作
阿塞拜疆《人民報》國際關系部主任 優素福·沙里夫扎德
中國在全球舞臺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許多國家都希望與中國開展合作與交流。
關乎人類利益的故事,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媒體報道的共同興趣點,許多文化交流領域的故事也十分值得關注。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包含基礎設施建設,更在于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涵蓋內容廣泛,從聯合制作影視作品到傳播傳統美食文化,再到開辟新的“絲綢之路”,我認為這有助于在各共建國家之間架起理解與溝通的橋梁。
定期召開“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十分重要,這一平臺能讓編輯、記者和媒體管理人員齊聚一堂,坦誠地談論挑戰和機遇。我認為這是實現重大合作的第一步。我們也需要更多的機會讓記者們見面,互相學習。我認為,記者交流項目——一個國家的記者到另一個國家訪問、交流、采訪,對媒體人而言是一種學習和拓寬視野的有效方式。
(本報記者 李博文整理)
相互學習借鑒 建立交流機制
科威特《報章報》國際新聞部主任 查貝爾·巴拉卡特
媒體應探討每個國家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媒體能幫助人們了解事物的全貌,從不同角度認識合作,并創造一個平臺,讓我們可以相互學習借鑒——不僅是了解彼此的成功故事,還有失敗的教訓。這樣,媒體就不只是報道新聞,同時也是加強信任的橋梁,更是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力量。
我們正面臨數字化轉型與人工智能發展的浪潮。一部分媒體已擁有先進的工具與強大的基礎設施,還有一些媒體才剛剛起步,由此造成的差距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還包括專業能力層面。因此,我認為我們應當在發展過程中相互支持,共享技術、知識和經驗。
目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主要媒體之間簽署了眾多合作框架協議和諒解備忘錄,這十分必要且意義重大,但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把紙面上的承諾落實為具體實踐。在我看來,這意味著要把這些合作協議轉化為可見的項目,建立聯合制作內容、共享平臺以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間記者與編輯的常態化交流機制。
(本報記者 李博文整理)
聚焦互聯互通 拉近彼此距離
尼日利亞國家電視臺時事新聞副主任 帕特麗夏·盧巴
我建議設立“一帶一路”媒體獎學金項目,支持我們進行文化、科技、人工智能等領域的信息交流與傳播。我們有許多年輕記者,這一獎學金項目能用來支持對他們的培訓。我們可以通過這一項目分享信息和數據庫,包括分享其他國家培養年輕記者的經驗做法。我之所以有機會來到中國拍攝紀錄片,正是因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拉近了共建國家之間的距離。
媒體合作要完成從依托單場活動到構建生態體系的遷移,這樣我們才能夠持續分享內容、觀點甚至技術。當媒體的聯結能夠像共建“一帶一路”的鐵路那樣暢通,成為“數字高速公路”,媒體合作就能更成功。
每一座橋梁、每一條鐵路都很重要,但共建“一帶一路”中更重要的紐帶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是我們自己、是國家之間的人文紐帶。因此,每一座“橋梁”都有其存在的意義。
(本報記者 李博文整理)
打破語言隔閡 展現真實中國
格魯吉亞穆塔瓦里媒體中心創始人、總經理兼總編輯 凱瑟琳·古盧阿
人們想看到真實的中國,尤其對與中國民眾相關的事物十分感興趣,每次我在網上發布關于中國不同省份的美食和發展情況的視頻,都能引起很多關注。
很多人感慨,中國很多省份的發展水平都很高,云南省就是很好的例子。云南生活著許多少數民族,各民族之間和諧共處。
短視頻和視覺素材具有吸引力。觀眾在觀看的同時,也成為這一過程的參與者。這就是為什么我經常收到來自我們國家觀眾的留言——“我們仿佛正和你一起游歷中國”。所以,這不僅僅是我個人的收獲,也會成為觀眾的獨特體驗。
短視頻本身就能講述故事。如今,人們關注簡短精練、能快速傳遞重要信息的視頻。當文字受限于某一種語言時,視頻則打破了語言隔閡,更好地向觀眾展現真實情況。
(本報記者 何潔瓊整理)
架起文化橋梁 推進友好交往
俄羅斯自媒體博主 安 東
短視頻能架起文化交流的橋梁。作為中國和俄羅斯友好交往過程中的參與者,我像是這座連接兩國友誼大橋上的一顆小螺絲釘。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帶動、影響身邊的人,吸引更多人加入我們,成為友好交往的民間力量。
我們制作短視頻已經有八九年時間了。回想起我們剛開始做的時候,短視頻還非常新穎甚至帶點神秘感。當初之所以選擇制作短視頻,主要是因為我覺得它能大大節省時間,而且不需要多么高端的設備,只需要拿出手機,拍攝一小段視頻,花20分鐘左右剪輯,就能完成作品并發布。
我覺得,如今對于跨文化交流來說,短視頻已經必不可少。
(本報記者 何潔瓊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4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