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吳剛伐桂、望月思鄉(xiāng)……一輪明月,既承載著無數(shù)文人墨客的浪漫詩情,又激蕩著歷代仁人志士的探月豪情。
月亮很近,抬頭就能望見陰晴圓缺;月球很遠,需要航天人一步一個腳印地艱難跋涉。今年是我國探月工程實施20周年。飛天攬月,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征途,讓中華民族世代延續(xù)的奔月夢想,正在一步步變?yōu)楝F(xiàn)實。
這是一場文化意義上的追尋,也是天文意義上的探索。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wèi)星,它不僅擁有豐富的稀有金屬、水冰和氦等資源,還蘊藏著太陽系起源和演化的無窮奧秘,更是人類邁向深空的前哨基地和試驗場。
38萬公里,是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離。一條條壯麗而優(yōu)美的奔月軌跡,書寫了中國航天事業(yè)發(fā)展中的不朽篇章。遣嫦娥、送玉兔,搭鵲橋、赴廣寒,古老神話與當代科技在這場遠征中完美融合。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六號,從初探月宮到月背探秘,從遙感觀測到取樣返回……一次次技術上的突破,彰顯出我國在衛(wèi)星通信、遙感成像、精確制導、空間探測等領域的創(chuàng)新實力。而每一項航天技術的“溢出”轉化,也為生物材料、資源勘探、精密制造、自動控制等領域帶來了理念更新和技術支撐,打開了發(fā)展的新空間。
二十載寒來暑往,見證了航天人的求索與成長。規(guī)模宏大、系統(tǒng)復雜、高度集成,月球探索是一項充滿未知與艱險的事業(yè)。一代代航天人風雨兼程、步履不停,于爬坡過坎中闖關奪隘,于激流險灘中奮楫向前,以無與倫比的勇氣與智慧,不斷超越人類意志的極限,共同托舉探月夢、航天夢。中國探月每一次突破、每一步跨越,都凝結了數(shù)千家單位、數(shù)萬名科技工作者與解放軍指戰(zhàn)員的心血和智慧,追逐夢想、勇于探索、協(xié)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引領著中國探月工程穩(wěn)步前行。
宇宙以包容成其廣大,銀漢以群星成其璀璨。探索宇宙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看當下,與相關國家開展探月合作、探測器搭載多種國際載荷、共享月球樣品研究數(shù)據(jù),廣泛而深入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正成為中國探月的重要內容。望未來,我國將加快推進國際月球科研站等大科學工程,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不斷擴大探月“朋友圈”,為人類探索宇宙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中國探月20年,也拉近了星辰大海與普通公眾生活的距離。當一粒棉花種子在月球上生根發(fā)芽,當月球車玉兔微博下滿是網(wǎng)友的祝福,當中小學教材換上了嶄新的中國月面圖……越來越多的人與探月工程的某項成果、某個側面不期而遇,一個共識在人們心中不斷凝聚:我們離月球并不遙遠!
一朝攬月,豪情滿懷。未來的探月之路依然漫長,但是20年的探月經(jīng)驗給予我們充分的信心和底氣,中國人探索宇宙的腳步一定能夠行穩(wěn)致遠,邁向更深更遠的星辰大海。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24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