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9月19日,國務院新聞辦在京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情況。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具有里程碑意義的5年,經過不懈努力,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黃潤秋用“五個新”來概括“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一是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新成效。在藍天保衛戰方面,因地制宜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改造,累計完成散煤治理4100萬戶;淘汰高排放車輛近2000萬輛。在碧水保衛戰方面,全面開展排污口的“查、測、溯、治”,七大流域和重點海灣整治完成率分別達到90%和93.3%。在凈土保衛戰方面,實施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基本完成132個重點縣農用地土壤重金屬的污染溯源。
二是綠色低碳發展邁出新步伐。著力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截至目前,全國共有11.2億千瓦的煤電機組和9.5億噸的粗鋼產能完成全流程或者重點工程超低排放改造。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并穩定運行,啟動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
三是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實現新進展。我國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比超過30%。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共發現查處4545個涉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點問題,已基本完成整改。實施一批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4%的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種群都得到有效保護。
四是生態環境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十四五”以來組織開展了8批次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累計受理轉辦群眾舉報14.4萬多件,公開曝光典型案例177個,移交責任追究問題線索209個。生態環境法典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基本建立了全域覆蓋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建成全球規模最大、要素最齊全的國家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
五是全球環境治理彰顯新擔當。繼續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上發揮重要引領作用,成功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推動達成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啟動并運行“昆明基金”,有效提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信心。
展望“十五五”,黃潤秋表示,要加快形成美麗中國建設新格局:一是地域范圍“全覆蓋”。二是環境要素“全打通”。三是發展方式“全轉型”。四是治理能力“全提升”。補齊環境基礎設施和治理能力的短板,打好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等“組合拳”。
不斷厚植高質量發展綠色底色
黃潤秋介紹,近年來,生態環境部圍繞以高水平保護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構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涉及標準規范、精準監管、環評改革、市場機制、綠色金融等,積極培育和壯大綠色生產力,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在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方面,全面落實分區管控制度,嚴把高排放、高污染項目準入關,將環評審批權限上收到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實施臺賬式管理。“十四五”期間,全國“兩高”項目環評審批數量持續下降;風電、新能源汽車等項目的環評數量不斷增加,2025年上半年兩項同比分別增長44.4%和31.3%。
在促進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方面,健全生態環境標準體系,完成32項排放標準的制修訂,以環境標準提升引領重點行業的綠色化改造、生產工藝改進、生產設備更新,提升環境治理水平。
此外,我國積極引領全球環境治理,為清潔美麗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郭芳表示,中國發起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在全球氣候治理中,中國也始終發揮著穩定器、推動者、行動派的關鍵作用。近年來,在應對全球塑料污染談判中,中國致力于搭建橋梁、彌合分歧,積極提出建設性方案。
“過去10年,我們向多個國家提供鋼鐵超低排放改造技術及標準規范,幫助他們完成清潔低碳轉型。”郭芳說,今后,中國將繼續秉持全球治理倡議理念,與各方一道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為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出更多貢獻。
(本報北京9月19日電 本報記者 張 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