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19日電 (記者 劉亮)“現代化進程中的新質生產力”國際研討會19日在北京舉行。與會人士共同研討如何以新質生產力為驅動,更好增進民生福祉,助力全球經濟社會發展。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正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正造福全球民眾。
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理事長謝伏瞻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就是通過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通過綠色轉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通過發展成果共享提升民眾生活水平的過程。
當前,世界經濟復蘇失衡,發展鴻溝持續拉大,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進嚴重滯后,發展危機成為擺在各國面前的切實挑戰。
中共中央宣傳部副秘書長田雪平說,當前,科技飛速發展,民眾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長,呈現出多樣化、多元化的特點,在現代化進程中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重要保障。
“生產力的發展在實現發展權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余應福指出,在現代化進程中,各國要攜手推動科技創新,共同反對技術封鎖和產業鏈脫鉤,注重發揮科技合作對提升生產力水平、促進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以更大力度推動創新要素的跨國流動,讓各國民眾共享科技創新的文明成果。
企業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主體。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周云杰指出,作為技術革命性突破的“主力軍”,企業最貼近市場、最理解需求,也最具敏捷性和執行力。真正的創新不能停留在論文和實驗室層面,而要快速走向產業化、商業化,解決實際場景中的“真問題”。
各國在推進現代化進程中,努力探索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積累了豐富經驗,也面臨不同挑戰。謝伏瞻指出,社會組織要發揮國際交流的橋梁紐帶作用,積極搭建多層次、寬領域的民間對話交流機制,為各國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社會組織搭建交流互鑒的平臺,積極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分享。
新質生產力概念提出以來,日益引發國際社會的共鳴。在巴西弗魯米嫩塞聯邦大學法學教授高文勇(Evandro Menezes de Carvalho)看來,這為“全球南方”國家提供一條新的發展路徑。
“中國擁有14億多人口,這為其現代化進程帶來艱巨挑戰。”高文勇說,如果中國能為如此龐大的人口實現可持續和公平穩定的發展,將為印度尼西亞、巴西、尼日利亞等人口大國提供獨特而寶貴的治理經驗。同時,這一進程也將為全球經濟增長作出重要貢獻。
阿拉伯國家聯盟駐華大使哈邁德·穆斯塔法·法赫米表示,當前阿拉伯國家正擺脫傳統能源依賴,發展清潔能源,同時面臨鄉村振興、青年就業等民生需求,發展新質生產力,正是破解這些難題的關鍵。中國發展新能源產業帶動就業、數字技術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讓阿拉伯國家看到未來借鑒的可能。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指出,發展生產力是各國的共同課題。新質生產力不僅驅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更通過技術共享、產業協作、發展模式創新,向世界經濟持續均衡繁榮增長注入中國動力,為解決世界經濟增長失速、發展失衡、治理失序提供“中國方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