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淮安9月23日消息(記者王錫斐)通江達海是江蘇的區位優勢,這背后還蘊含著無數水利工程的硬核支撐。9月22日,記者跟隨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采訪團走進淮安,看硬核基建亞洲最大“水立交”助力淮河入海。
在京杭大運河與淮河入海水道的交匯處,亞洲最大的水立交工程——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樞紐大運河立交已然成為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豐碑。而如今,在它旁邊,塔吊林立、機器轟鳴,工人們正在忙碌著,這是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施工現場。
“水立交其實是采用‘上槽下洞’型式,下洞是入海水道泄水涵洞,上槽是京杭大運河的航道,這種結構設計可以保證淮河入海水道行洪和大運河通航互不影響?!被窗矘屑~建設處副主任王洪玉告訴記者,淮河入海水道在這里與京杭大運河交叉,淮安樞紐應運而生,也是淮河入海水道的第二級樞紐控制工程,上槽為長125.7米,寬80米的京杭大運河二級航道,下洞為15孔的入海水道泄水涵洞,設計行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行洪水與運河水互不交叉、互不干擾,有效保證了行洪期間京杭大運河的通航。
2003年6月,淮河入海水道主體工程提前兩年半完成,實現全線通水,結束了淮河800多年無獨立排水入海通道的歷史。2003年7月,淮河流域發生了自1954年以來最大洪水,淮河入海水道主體工程剛剛完工6天就緊急啟用,歷經33天連續行洪,43.8億立方米洪水東流入海,避免了洪澤湖周邊滯洪區30萬人轉移,發揮了巨大的效益。
此外,淮河入海水道建設還統籌了區域排澇、灌溉等,提高了這一地區1170平方公里排澇標準,使上百萬群眾徹底告別了淹澇之苦。2007年7月,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再次行洪22天,下泄洪水36億立方米,最大行洪流量達2080立方米每秒,刷新了淮河入海水道建成以來行洪流量的紀錄。
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在一期北側擴建,仍采用“上槽下洞”型式。“二期工程是在一期工程已經確定并形成的河道范圍內,通過挖寬挖深泓道、培高加固堤防、擴建控制樞紐,新增30孔地涵,使設計行洪流量擴大到7000立方米每秒?!蓖鹾橛窠榻B,二期工程建成后,可使洪澤湖防洪標準由100年一遇提高到300年一遇,還能減輕淮河中游防洪除澇壓力,減少洪澤湖周邊滯洪區啟用,改善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地區排澇條件,為今后洪澤湖周邊滯洪區調整創造條件。
施工期間如何保障京杭大運河正常通航?王洪玉介紹,前期通過建設包圍在一期、二期工程周圍的整體大圍封連續墻,主要解決基坑防滲和一期地涵安全穩定的問題,再通過建設京杭大運河臨時導航明渠,來保障施工期京杭大運河正常航運。目前工程還在實施主體地涵施工,進行混凝土澆筑,預計2028年二期工程完工。
續寫水利傳奇,筑牢安瀾根基。水利建設,為地方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也讓自然、城市與人之間親善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