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9月24日電 (記者 鄭瑩瑩)9月23日至9月27日在上海舉辦的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簡稱:中國工博會)上,大設備林立,機械臂揮舞,海內外參觀者摩肩接踵。
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全部工業增加值達40.5萬億元,制造業增加值達33.6萬億元。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
被譽為“工業風向標”的中國工博會已舉辦二十幾年,見證中國“制造之路”的變化,展現當下中國“智造”的升級路徑,也搭建海內外工業企業交流合作的平臺。
9月23日至9月27日,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在上海舉辦。中新網記者 鄭瑩瑩 攝智能體機床“另辟蹊徑”
在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交大智邦)的展臺,一臺智能體機床不時吸引參觀者前來探究一二。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交大智邦AI+制造首席科學家沈彬告知,在精密加工中,平均大概有70%至80%的時間與精力耗費在“如何將圖紙化為機床所要執行的工藝路徑”上,這一重要過程需要依靠經驗豐富的工藝師,也有賴于一些國際工業輔助設計及仿真軟件。
據沈彬介紹,該團隊通過研發智能體機床,相當于繞過原來的技術路徑?!霸瓉淼募夹g路徑需要靠人來操作軟件,現在我們做的智能體機床好比工業界里精度達到微米級的自動駕駛?!?/p>
與現在很多大模型先學習人的知識和經驗,然后再推理出方案的路徑不同,該智能體機床完全是從零開始探索,再通過團隊研制的反映物理現實的“世界模型”,來明確路徑對錯,實現糾偏。
“比如我們給它的任務是怎么把零件表面紅色的部分去除,同時不去碰到綠色的部分。它要自主尋找最高效且最精確完成任務的路徑。”沈彬說。
據他介紹,2019年,團隊啟動這一智能體機床的研發工作,今年走通了整體技術路徑,并在航空發動機制造等高難度領域驗證了關鍵零部件的加工,取得了良好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中國工博會上,首批上海市中試平臺示范名單出爐,其中就包括交大智邦牽頭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等建設的航發領域高端機床裝備中試平臺。
9月23日至9月27日,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在上海舉辦。中新網記者 鄭瑩瑩 攝機器人生產機器人
今年中國工博會設置9大主題展、3大特展,展覽面積為30萬平方米,吸引來自全球28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家中外展商參展。
伴隨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機器人展更顯熱鬧。中國工博會上,中外機器人同臺“秀”技能。在節卡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節卡機器人)的展臺上,幾臺機器人聯合構成一條產線,展示著如何裝配機器人關節?,F場,一個個玫紅色的關節在產線上滾動,機器人“舞”著機械臂進行裝配及轉運。
工作人員劉金明告知,原來每個工位上都有裝配人員,現在關節自動轉運過來,到達指定位置后,機器人借助視覺及力控技術,可實現核心零部件的精密裝配。
工作人員還告知,這些關節內部有精細的精密零部件,機器人要快速抓取關節,實現精密裝配,十分考驗技術的精準度和穩定性。
作為上海機器人“四小龍”之一,節卡機器人也將智能制造技術與解決方案輸送至全球更多產業鏈。目前,節卡機器人產品已應用于豐田汽車、施耐德電氣等全球知名企業的產線,在日本名古屋建有制造基地。2024年,節卡機器人全球銷量同比上升59%。(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