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28日電 (陶思閱)9月28日,國家數據局舉行“數據要素×”新聞發布會,各地介紹釋放數據要素“乘數效應”的做法和成果。
國家數據局政策和規劃司負責人、局新聞發言人欒婕介紹,截至目前,10多個省市已經出臺了“數據要素×”行動整體或者具體領域工作方案,配套制定了財政資金獎補等專項支持政策。
許多地方結合“數據要素×”行動的實施編制了“四庫全書”,即項目庫、場景庫、案例庫、專家庫,對入庫企業實施“一企一策”,既加大投資,也幫助解難題,進行宣傳推廣。
各地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發揮數據要素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例如,河北省發揮鋼鐵產業集聚優勢,推進鋼鐵大模型建設;重慶市強化數字賦能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發展,開展汽車數據確權登記,加快開發智能駕駛、智能座艙、AI整車等產品;廣東省暢通在陶瓷、能源、海洋漁業等領域的數據流通,以數據要素破解了傳統產業難題。
在文旅領域,重慶市依托游客畫像、消費行為等多源數據,構建長江三峽旅游線路智能優化模型,實現景區客流精準預測,線路動態調整,“游客滿意度提升了25個百分點。”重慶市大數據應用發展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胡軍國說。山東省打造了“數據驅動海洋旅游聯合運營”樣本,海上旅游產品增加150%,游客同比增加172%。
數據從“存起來”的資源,變成了“用起來”的工具、“活起來”的資產。江蘇省數據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兼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秀斌說,今年4月,江蘇省統一的數據交易所掛牌運營,5個多月以來,已上架數據產品3933個,集聚數據商和第三方服務機構1864家,數據賦能經濟社會的“乘數效應”競相顯現。
數據要素“乘數效應”的釋放,還促進了數字人才的培養。廣東省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天廣表示,廣東省出臺了大數據工程技術人才職稱評價標準、職業技能培訓補貼管理辦法,將多個數據相關職業納入培訓補貼范圍,已有1416人獲得大數據專業職稱證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