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9日電 國家發展改革委29日召開9月份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李超在會上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多措并舉支持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深度參與“人工智能+”行動。
會上有記者提問:民營企業是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力量。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后,很多民營企業都很關注這一政策對自身發展有哪些影響。請問《意見》中有哪些值得民營企業關注的政策舉措?
李超介紹,實踐證明,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人工智能+”行動都離不開民營企業的積極參與,也將為民營企業帶來巨大的發展紅利和廣闊的機遇。不少民營企業搶抓人工智能賽道,已經成為“人工智能+”行動的參與者、推動者、受益者。從廣度看,民營企業是參與“人工智能+”行動的主力軍。以今年一季度為例,我國新設立人工智能軟件研發類民企25.4萬戶,民營企業深度參與人工智能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商業轉化的全鏈條各環節,活躍在各行業應用落地的第一線。從深度看,民營企業是推動人工智能創新的生力軍。一批民營企業先后推出了多款性能先進、性價比突出的大模型,解鎖了機器人“翻山越嶺”“操場賽跑”“載人空翻”等多個高難度任務,有力推動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產品、場景創新。從成效看,民營企業是推動人工智能落地應用的先鋒隊。不少民營企業已經率先把人工智能“+”到了自身的生產工藝和業務流程中,也“+”到了提供的各類產品和服務中。比如,有的企業通過工業視覺質檢大模型,將新能源電池產線缺陷率從千分之三降至萬分之五;有的企業為農業生產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播種效率可達人工播種的50倍。
同時,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參與人工智能發展還面臨算力資源不足、數據獲取難、技術門檻高等問題。為此,《意見》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務實舉措。針對算力資源不足問題,提出將推動智能算力基礎設施運營模式創新,鼓勵發展標準化、可擴展的算力云服務,切實降成本、優服務,為企業提供更多普惠易用的智能算力。針對數據獲取難問題,提出將推動公共財政資助的版權內容依法合規開放,鼓勵探索基于價值貢獻的數據成本補償、收益分成方式,解決長期困擾企業的數據產權與版權問題,助力各類企業更加高效地匯聚和使用高質量數據集。針對技術門檻高問題,提出要堅持開源開放的政策導向,建立健全人工智能開源貢獻評價和激勵機制,支持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探索普惠高效的開源應用模式,為各類企業提供更多前沿技術支持。
李超表示,為降低開展“人工智能+”的綜合門檻,《意見》還提出布局建設一批國家人工智能應用基地,為各類企業提供算力、數據、模型、應用等共性服務能力,打通供需對接、資源共享、方案中試驗證等渠道。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多措并舉支持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深度參與“人工智能+”行動。在政策上,在“兩重”建設中支持國產算力、模型、語料庫發展,加大“兩新”政策對企業的支持力度,推動國有企業將更多戰略意義強、經濟收益高、民生關聯緊的場景向民營企業開放。在資金上,持續在算力等領域發放“人工智能券”,為企業使用算力服務提供補貼,支持企業加大創新研發力度。在項目上,支持民營企業積極參與應用中試基地等人工智能重大項目建設,打造一批應用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