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濟南9月29日電 題:秋收見聞:山東新農人以“智”為犁 耕作農業新圖景
中新網記者 孫婷婷
智能農機的轟鳴聲響徹田野,奏響了齊魯大地的秋收序曲。
在聊城市東昌府區閆寺街道辛王順豐家庭農場的田地里,“90后”種糧大戶、農場負責人王偉不停地接打著電話,協調大型收割機、旋耕機、播種機等各類農機進入農田作業。“趁著天晴地干,趕緊讓農機全力運轉,完成秋收秋播工作。”王偉說,他流轉土地5000余畝,托管周邊村民土地4000余畝,全靠智慧農機的“硬核”支撐。
“返鄉創業之初,別人種什么我種什么,別人怎么種我就怎么種。僅用傳統小農戶耕種方式,地種不過來,造成大面積減產。”回顧十年種地路,王偉坦言,他經歷了從“靠經驗”到“靠科技”的轉變。后來,他花7萬元(人民幣,下同)購置了一架植保無人機,并考取了無人機駕駛員執照。“只需設定航線,一人操作飛機,一人配藥,兩人一天能噴藥近200畝,相當于20個農民的工作量。”
在東昌府區閆寺街道辛王順豐家庭農場,王偉在調整高性能精量播種機。(資料圖)張振祥 攝自此,王偉成了智能農機的“鐵桿粉絲”,先后購置激光平地機、糧食裝載機、糧食篩選機等十幾臺(套)大件設備。最讓他自豪的,是經他改造的小麥聯合播種機,獲得了實用新型專利。該播種機播種寬度達3米,一人操作每小時可播12畝。“出苗整齊,不斷壟,麥苗生長空間足,根系發達,分蘗能力強,產量比傳統模式提高了約10%。”
類似由科技主導的秋收,正在山東各地同步上演。
在菏澤市鄆城縣鑫福農業培訓基地,兩名無人機新飛手在教練指導下,專注練習懸停與航線規劃等基礎操作。“我們從組裝調試到實際作業開展全流程培訓,確保學員拿證即上崗。”“85后”創始人趙鑫介紹,今年已累計培養100余名“飛手”。
趙鑫團隊正在進行無人機飛防實操培訓。(資料圖)鄆城縣委宣傳部供圖秋糧收獲落幕后,冬小麥播種即將啟動。屆時,趙鑫將帶領“飛手”團隊操控植保無人機,為托管土地精準播撒底肥。“以前人工撒肥速度慢、易不均,影響小麥出苗。現在用無人機,效率大幅提升,均勻度也更精確,能為小麥扎根生長打下好基礎。”趙鑫說。
這支“空中戰隊”的服務范圍已從本地拓展至全國。今年麥收后,團隊奔赴新疆、內蒙古、東北等地,為不同作物提供植保服務。“新疆棉花精準施脫葉劑,內蒙古葵花防蚜蟲,東北水稻追灌漿肥。無人機能根據作物和地塊調整參數,實現定制化服務。”趙鑫的手機作業記錄上,密密麻麻標注著各地服務軌跡。
“這種滴灌帶好用嗎?節水量怎么樣?”在菏澤市鄄城縣什集鎮,種植戶李東環正在咨詢小流量滴灌帶的情況。他種了300多畝玉米,計劃中秋收獲后安裝滴灌設備。
已安裝該設備的種糧大戶周勇軍給他算了一筆賬:小流量滴灌設備每畝材料成本約120元,一人一天可灌溉600多畝。“以往大水漫灌,一畝一季水電人工就要100元。用了滴灌設備,水肥控制更精準,今年600畝小麥畝均增產50斤,玉米預計增產更多。”
周勇軍進一步解釋,小流量滴灌能精準灌溉指定地塊,農戶通過電動球閥控制水量,實現缺多少澆多少。此外,手機APP可實時查看水量、肥量及灌溉進度。在灌溉過程中,水肥通過滴灌管上的滴頭緩慢滲入附近土壤,相當于把“營養餐”直接送到了小麥根部,既不影響田間農機作業,又能最大程度減少水肥無效蒸發,實現節水節肥40%以上。
從田間管理到產后處理,科技已融入農業生產的全鏈條。秋收時節,走進棗莊市滕州市鑫劍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映入眼簾的是正在運轉的燃氣烘干塔。這是棗莊市第一個燃氣烘干塔,日烘干量玉米260噸、小麥500噸,有效解決種糧大戶糧食晾曬難題。
“以往種地靠農資,現在更多靠農機和農技。”合作社社長滿高劍說,目前,合作社擁有各類農機具568臺套,機手團隊里,既有經驗豐富的老把式,也有活力滿滿的年輕人,服務范圍覆蓋面積達7萬畝,其中全程托管的農田就有2萬畝,為周邊農戶提供了全方位、一站式的農業生產服務。
隨著服務的農戶越來越多,2019年,滿高劍在鮑溝鎮駐地西側建起一處占地23畝的集倉儲、加工、烘干于一體的綜合農業服務基地,引入了深加工生產線,加工面條、面粉,并注冊了“一磨濃情”品牌商標。滿高劍隨手抓起一把自家生產的面粉介紹:“我們堅持以品質為主,采用低溫研磨方式,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營養成分,更加契合現在消費者的需求。”
走進菏澤魯西新區馬嶺崗鎮惟道園生態園的6000平方米智能溫室大棚,一株株番茄長勢旺盛,從每年9月啟動培育到次年7月采收,9個品種的番茄正沿著生長周期穩步推進,這背后是一套高效運轉的無人化種植系統在全程護航。
據了解,惟道園生態園的無人化系統以“精準化、自動化”為核心,覆蓋番茄種植全流程。智能溫室配備水肥一體機、二級過濾器和專用滴灌帶,形成“感知—調控—輸送”閉環;系統根據番茄蒸騰作用引發的水肥需求,自動適配不同生長階段——苗期“少量多次”,盛果期“高頻高量”,同時自動調整肥料濃度與配方,完成營養液循環、回液過濾檢測與復用,全程無需人工反復干預。
而“新農人”傅龍飛作為惟道園技術骨干,是這一套無人化系統穩定運行的關鍵支撐,他負責前期設備適配校準、生長期參數微調與定期維護檢修,確保系統始終精準匹配番茄各階段生長需求。傅龍飛介紹說,這種“系統主導、人力輔助”的模式,不僅替代了傳統種植的經驗依賴,大幅提升水肥利用率,為番茄后續優質高產打下堅實基礎,更讓無人化系統真正落地田間。
9月26日,農機手駕駛收割機在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胡屯鎮景馬新村田間收割玉米。(無人機照片) 馬紅坤 攝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到“操控農機種良田”,新農人正以智慧化設備為新農具,改變著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