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促進產業與金融良性互動
當前,我國產融合作日益密切,最新數據顯示,國家產融合作平臺助企融資已突破萬億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圍繞實施國家發展規劃、重大戰略促進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協同發力,優化各類增量資源配置和存量結構調整。打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堵點,關鍵是深化產業與金融合作,形成產業、金融體系良性互動。
完善信息共享機制
“今年以來,國家產融合作平臺助企融資新增約2900億元,同比增速達40.7%。”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陶青10月2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平臺提供定制化、智能化金融服務,設立了產業轉移、先進制造業集群等24個特色專區,匯聚34.58萬家優質企業、2965家金融機構、741項金融產品,助企融資約10018億元。
為了促進產業提質增效與轉型升級、形成產業與金融良性互動機制,2016年,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原中國銀監會決定開展產業與金融合作試點城市(以下簡稱“產融合作試點城市”)工作,并遴選確定了首批“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鼓勵地方政府聚合產業資源、金融資源、政策資源,建立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對接合作機制,深化產業與金融合作。目前,已先后公布三批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名單。
試點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加強信息共享、搭建產融合作平臺。具體來看,省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會同財政廳(局)、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原銀監會派出機構等建立溝通交流機制、信息共享機制,建立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融資需求清單,積極組織開展項目對接會、融資洽談會等活動;同時,搭建產融信息合作平臺,依法合規發布企業“白名單”等信息,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便利金融機構及時獲取企業的達標排放、安全生產、經營銷售、誠信履約等信息,增強信息對金融機構融資的指引作用。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今年4月發布的《關于深化制造業金融服務 助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通知》提出,接下來將推動完善“政銀企”信息共享機制,促進制造業政策信息、行業發展趨勢、產能動態、企業生產經營信息、銀行保險產品信息交流共享。
“下一步將持續深化產融合作,充分發揮產融合作平臺作用,加強產融合作試點城市建設。”工業和信息化部財務司副司長雷文近日在2024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經過不斷探索實踐,產融合作的“四梁八柱”已經建立,建議加強信息共享機制,抓緊出臺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相關政策文件,構建全產業鏈條攻關的金融服務體系。
“釋放數據要素,促進數字時代的科技創新。”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名譽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江小涓認為,在AI大模型時代,數據數量和質量已成為重要的決定因素,在各行各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和以往的創新范式相比,數字時代的創新在創新源泉、創新主體和創新組織各個層面都發生了變化,數據成為驅動創新的重要源泉。”
加強政策協同創新
深化產融合作的基礎是加強政策協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熊繼軍在2024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要進一步深化政策協同,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優質金融服務,優化完善服務生態,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強化創新適配,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產融政策協同的方向是什么?“要穩住制造業占國民經濟的合理比重,建立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和金融體系良性互動的增長機制和格局,實現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互通、共生共融,優化信貸結構,讓更多的信貸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流向制造業。”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認為。
今年3月,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4月,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科技部等部門設立5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引導銀行機構加大對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核心企業、關鍵技術和產業攻關項目的支持力度;8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大力培育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強化財稅、金融、科技、產業、人才等政策協同,全鏈條支持企業創新發展。
“《方案》實施以來,國家開發銀行積極向中國人民銀行以及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對接匯報,跟蹤政策要求、重點項目進展,目前已發放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領域貸款超40億元。”國開行相關負責人表示,總行、分行聯動,圍繞項目業務分類、貸款定價、差異化需求等方面,開展政策研究、細化解讀,進一步制定、完善配套政策。
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人民銀行再貸款政策的受益者。通過集成傳感器、智能決策系統,該集團正在為中大型起重機安裝智慧大腦。“掌握相關情況后,我們迅速響應,運用中國人民銀行再貸款政策,為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方案,向中大型工程起重機智能制造項目發放貸款2.59億元,助力企業提升高端裝備制造水平。”國開行山西分行相關負責人說。
“抓好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支持科技創新專項擔保計劃等政策實施,形成更大力度、更強合力。”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局長梁志峰表示,堅持政策引領,繼續組織推進“一鏈一策一批”中小微企業融資促進行動,引導金融機構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布局資金鏈,多元化、批量化高效服務中小企業。
豐富金融產品體系
“制造業升級改造、搶占全球產業競爭制高點,需要大量的長期資金投入,新型工業化對金融供給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國人民銀行信貸市場司司長彭立峰表示。
完善金融供給,要持續豐富金融產品體系。“近年來,我國已基本搭建起涵蓋科技信貸、股票市場、債券市場、風險投資的立體式、廣覆蓋的科技金融模式,逐步適應多樣化科創企業融資需求。”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認為,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暢通金融、產業循環,優化金融服務的功能和質效。
“當前,支持科技創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在不斷迭代升級,金融與科技走向深度融合。”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劉珺認為,接下來可共同加強原始創新能力的挖掘與培育,共同促進科技與金融雙向交融,共同探索數字時代的跨界合作。劉珺表示,工商銀行是服務科技創新的主力軍,致力于挖掘金融與科技互動的更大潛能,已構建“股貸債保”聯動的綜合化服務體系,并率先打造了千億級金融AI大模型,已落地數十個業務場景。
“下一步將抓緊制定出臺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政策文件。”陶青表示,聚焦新型工業化的重點方向和領域,加大科技金融、數字金融、跨境金融、政策性金融等支持力度,引導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推進數字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創新應用,增加數字賦能。
與此同時,工信部還將深入實施“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充分發揮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并購重組、債券發行“綠色通道”機制,引導社會資本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提供多渠道、可持續的資金保障。“聯合相關部門盡快建成第三批區域性股權市場‘專精特新’專板,優化實施‘一月一鏈’中小企業融資促進全國行活動,推動產融更加精準對接。”陶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