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攬子”舉措支持資本市場回穩向好
2024年9月24日,金融監管部門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一系列維護資本市場穩定的支持舉措。一年來,“一攬子”舉措落地見效,支持資本市場回穩向好。其中,兩項支持資本市場的貨幣政策工具落地并持續優化,在市場低估時有效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長錢長投”制度體系不斷完善,以保險資金、養老金為代表的中長期資金在A股凈買入;公募基金改革方案落地,權益類基金規模大幅增長;多措并舉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和投資價值,投資者“愿意來、留得住”的資本市場生態初步構建。
今年8月份,A股市場總市值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充分說明了資本市場改革成效。下一步,隨著資本市場改革走深走實,市場生態優化,穩市機制不斷完善,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增強,A股也將逐步從“政策驅動”邁向“內生動力驅動”,更好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
近年來,監管部門持續推動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卡點堵點,支持長期資金入市。2024年9月份以來,在中央金融辦的指導下,證監會會同相關部門聯合印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和實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務實有效的舉措,推動各類中長期資金完善長周期考核機制,提高權益投資規模和占比。
公募基金、商業保險資金三年以上長周期考核機制落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2025年一季度全國企業年金數據,首次將“當期收益率”改為“近三年累計收益率”。與此同時,監管部門推動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權益類基金規模超10萬億元;ETF產品持續創新,成為投資者資產配置優質工具,規模超5萬億元,其中股票型ETF規模超3.5萬億元。
金融監管總局先后批復第二批、第三批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資格,總金額1720億元;上調部分保險資金權益類資產投資比例上限,最高可達50%。
自去年10月份兩項支持資本市場的貨幣政策工具落地以來,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已經開展了兩次操作、總金額1050億元;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受到市場廣泛歡迎,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9月23日,705家上市公司披露743單回購增持再貸款計劃,貸款金額上限合計1503.29億元。
此外,監管部門優化銀行理財、保險資金舉牌認定標準,將其作為IPO優先配售對象。今年6月份,光大理財參與山東信通電子股份有限公司IPO發行,實現銀行理財直接參與新股申購首單落地。
數據顯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長期資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由今年年初的16.7萬億元增長到8月末的21.4萬億元,增幅為28%,增強了資本市場活力,有力支持了市場穩中向好的局面。
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持續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后續關鍵在考核、產品和制度“三個深化”。深化長周期考核機制,從“3年考核”逐步邁向“5年考核”;深化產品創新,推出更多適配中長期資金需求的ETF、指數基金;深化制度保障,建立“資金、投資、回報”良性循環機制。
中央財經大學資本市場監管與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曉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要持續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進一步鼓勵社保、保險、理財等資金入市;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一方面要降低交易成本,減少交易手續費等相關費用,另一方面完善市場制度,確保市場公開、公平、公正、透明;進一步引導長期投資,通過稅收優惠等政策激勵中長期資金長期持有股票。
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和投資價值
在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同時,監管部門完善適配“長錢長投”的資本市場生態,多措并舉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和投資價值,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塑造中長期資金“愿意來、留得住、發展得好”的良好市場生態。
支持上市公司通過并購重組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自去年“并購六條”(即《關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出臺以來,并購重組活躍度明顯提升。今年以來,上市公司累計披露資產重組超1300單,是去年同期的1.4倍,其中重大資產重組近160單,是去年同期的2.3倍。
出臺市值管理指引,引導上市公司關注自身投資價值。據統計,截至上半年底,滬深兩市共1568家上市公司制定了市值管理制度或估值提升計劃。
強化投資者回報,增強投資者獲得感。鼓勵上市公司一年多次分紅,2024年度滬深A股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總額為2.4萬億元,同比增長9%;鼓勵上市公司及股東開展回購、增持。今年前8個月,滬深兩市新增披露458單回購計劃,回購金額上限1430億元,金額已達2024年全年的67%;滬深兩市新增披露增持計劃283單,增持金額上限861億元,金額已超2024年全年。
強化退市監管,推動優勝劣汰。今年以來,多元化退市渠道進一步暢通,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效果顯著。今年實質觸及重大違法退市指標的公司已達12家;主動退市進一步破局。今年3家公司選擇主動退市,2家公司因吸收合并退市。
嚴打財務造假等惡性違法行為,凈化市場生態。今年以來,證監會查處財務造假案件超過40單。同時,不斷強化立體追責效果,對涉嫌犯罪的案件線索堅決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今年以來,8起財務造假案件涉及的32名責任人被刑事追責。
田利輝表示,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和投資價值,這些舉措是“強基固本”的系統工程。“并購六條”疏通了產業整合通道,退市制度改革清除了市場“垃圾”,“財務造假綜合懲防體系”筑牢了誠信根基。這些舉措既提升了上市公司“免疫力”,又增強了投資者“安全感”,使資本市場變成“價值聚集地”。
完善資本市場生態
在一系列改革推動下,資本市場生態持續優化,中長期資金入市,A股交投活躍度明顯提升,最高成交額突破3萬億元;融資融券規模持續提升,截至9月22日,融資融券規模為2.42萬億元,連續多日突破2萬億元。
“去年9月24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以來,一系列支持舉措為資本市場注入了活力,極大地提振了市場信心,讓投資者看到了國家對資本市場的重視和支持。”李曉表示,資金面改善是關鍵因素,中長期資金如社保、保險、理財等資金入市渠道逐漸暢通,更多的資金流入市場,推動了成交量的放大。市場情緒發生積極變化,隨著政策支持和資金流入,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的預期提高,參與度增加。
下一步,證監會將加快推進新一輪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聚焦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深化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改革,完善發行上市等制度機制,培育壯大耐心資本。加快多層次債券市場發展,推動完善中國特色期貨監管制度和業務模式。擴大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提升我國資本市場的吸引力競爭力。
天風證券研究所策略首席分析師、政策研究院院長吳開達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未來,資本市場穩定機制建設將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完成從“政策驅動”到“制度驅動”,進而到“生態系統”的轉型,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助力加快建設金融強國。
田利輝認為,下一步,進一步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重點在“三個新”:一要打造服務新質生產力的“新引擎”,深化科創板、創業板改革,服務新質生產力;二要形成新生態的“新支點”,優化多層次債券市場,拓寬融資渠道;三要開辟開放的“新高地”,深化制度型開放,推動人民幣資產成為國際投資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