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新城——云山西麓的宜居新城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呂楠芳 通訊員 穗規宣
白云新城經歷四年建設,已經成為白云區城市開發建設的標桿。但與廣州市中心相比,白云新城始終欠缺人氣,而且經濟導向不夠明確。
近日廣州市規委會審議通過了白云新城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調整方案,為白云新城的下一步發展指明方向。廣州市市長陳建華在會上表示,白云新城的交通、居住等配套齊全,距離中心城區也近,應成為今后5-10年內承接中心城區總部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載體。
新規劃強化商務功能
白云新城位于白云區南部,白云山西麓,距新機場20公里,距珠江新城7公里,火車站2公里,火車東站5.5公里。規劃范圍北至黃石路,東至白云大道,西至機場高速路,南至廣園中路,用地面積904公頃。
調整后的規劃方案對未來白云新城的建設提出了“三延續,三優化”的原則:規劃定位延續,文化項目延續,建筑控高延續;用地構成優化、道路交通優化、配套設施優化。
具體而言,“云山西麓的宜居新城,主城區北部的商業文化服務中心”這一規劃定位延續不變,但要強化商務服務功能,整體提升地區綜合服務能力。
規劃還將延續2010年批準控規確定的文化項目。原規劃的四個文化建筑用地保持不變。飛翔公園北邊規劃文化用地調整為商業用地,政府增加出讓建筑面積9萬平方米。把原規劃文化項目機場博物館南移結合飛翔公園地面設置,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
根據新的規劃,該區域居住用地從226.5公頃減少到202.9公頃,建筑面積減少129.6萬平方米;商業商務用地從117.8公頃增加到140.1公頃,增加了22.3公頃,建筑面積增加127.4萬平方米。從規劃總量上來看,在延續建筑高度、視線通廊控制及路網結構的前提下,適當減少住宅量,增加商業商務量。規劃總建筑面積略增6.6萬平方米。從開發強度來看,容積率局部提高、局部降低,總體開發強度變化不大。
新增2條有軌電車線路
規劃區域路網基本維持之前控規“四縱四橫”的道路骨架,適當加密了支路網密度。調整局部道路走向,確保地塊相對完整,以利于道路實施。優化道路現行,避開文物、歷史建筑等。
公共交通規劃方面,新增2條有軌電車線路,分別是東平-海珠廣場和凰崗至黃村。公交線路與地鐵線路維持2010年的控規。其中地鐵有目前的2號線以及規劃12號線(潯峰崗-大學城)和規劃14號線(火車站-新和)。
交通設施規劃方面,增加公交首末站4處,共13處,將部分公交站場用地增加商業兼容性質。公共社會停車場(庫)面積為25.4萬平方米,維持2010批準控規水平。
人口減4.7萬配套不變
根據新規劃,白云新城規劃人口18.3萬人,較現行控規減少4.7萬人。保證每100㎡住宅建筑面積不少于11㎡的標準配置公共服務設施。由于2010年批準控規公共服務設施比較完善,除規劃人口減少外,本次規劃基本延續批準控規。
規劃提出要增加綜合醫院、養老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各一處;減少小學一處,減少幼兒園一處(調整為養老院);調整1處高中規劃位置,利于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