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至30日,第80屆聯合國大會高級別周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近150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齊聚一堂,將參與數千場雙邊與多邊會晤。各國領導人圍繞氣候危機、地緣沖突、科技治理、全球不平等與多邊體系改革等核心議題展開密集磋商,旨在凝聚共識、提出解決方案。
“我們正面臨一場全球性危機。”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向各國領導人發出嚴正警告。他指出,地緣政治裂痕正阻礙沖突的有效解決,戰爭、氣候變化、不平等與新興技術風險交織疊加,亟需國際社會采取緊急、協調、有力的集體行動。
本屆聯大正值聯合國成立80周年,但“慶祝”并非主題詞。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直言:“今年沒有什么值得慶祝。”美聯社更稱,這是“聯合國歷史上最動蕩的時刻”。
80年來,聯合國作為二戰后國際秩序的基石,在維護和平、推動發展、促進人權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當前世界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系統性挑戰:氣候災難頻發、貧富鴻溝擴大、恐怖主義與核威脅持續存在,而人工智能等顛覆性技術迅猛發展,監管框架卻嚴重滯后。
更嚴峻的是,傳統安全格局加速崩塌。俄烏沖突久拖不決,巴以戰火再起,伊以對峙升級,印巴邊境摩擦不斷——這些看似“局部”的沖突,已通過能源供應鏈斷裂、糧食危機蔓延、難民潮外溢等方式,演變為全球性沖擊波。
聯合國的初衷,是汲取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以多邊機制守護持久和平。在其推動下,一系列國際組織與規則體系相繼建立,為全球穩定提供制度保障。但如今,這一體系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部分國家奉行單邊主義,將本國私利凌駕于全球公益之上,甚至成為沖突的推手與助燃器,使和平與戰爭的天平重回危險邊緣。
盡管聯合國為調停巴以、伊以等沖突付出巨大努力,甚至有不少工作人員在加沙地帶殉職,卻仍難取得突破性進展。當多邊機制無法有效止戰,當強權邏輯取代規則共識,更大規模沖突的風險便悄然累積。國際治理體系的局部失靈,已成為人類共同面對的最大挑戰。
“聯合國在部分領域確實更難達成快速一致。安理會政治博弈、資金短缺、信息碎片化,都在拉低運行效率。”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組織學院教師董筱曼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她曾任職于聯合國項目事務署與聯合國青年辦公室,對多邊體系的運作有切身體會。
但她強調,“更難”不等于“無用”。在人道救援、公共衛生、發展合作、氣候治理與新興技術監管等關鍵領域,聯合國仍是全球最具合法性、覆蓋最廣的協調平臺。“很多國家和社會力量,依然離不開它。”董筱曼指出,盡管政治執行力階段性受限,聯合國在議程設置、規范塑造和價值引領方面的能力,依然不可替代。
這一判斷與多家國際媒體的觀察形成呼應。美國《紐約時報》指出,當前聯合國面臨的多重危機,根源部分來自美國——該國近年接連退出多個國際組織,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推動政策轉向,發動全球貿易戰,以單邊手段重構貿易體系,加劇全球經濟失衡與秩序動蕩。
“政治”新聞網美國版評論稱,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多邊主義持懷疑態度,熱衷政治博弈與外交挑釁。美國福特漢姆大學聯合國問題專家安賈莉·達亞爾向美國國家公共電臺表示,美國已從聯合國的“關鍵支持者”轉變為“真正的動蕩根源”,其政策嚴重削弱了聯合國在消除貧困、性別平等和公共衛生等領域的努力。
當多邊機制被邊緣化、國際規則被選擇性拋棄,全球治理正陷入“規則真空”與“強權主導”的雙重困境。
面對危機,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希望本屆高級別周能成為“解決問題的一周”。他特別呼吁全球青年:“務必積極行動。這個世界屬于你們——未來并非遙不可及,當下就是你們的舞臺。你們必須承擔公民責任,讓公民身份成為推動變革的力量,成為實現正義與平等的驅動力。”
80年前,中國作為二戰主要戰勝國之一,參與創建聯合國,開啟了全球治理新實踐,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歷史性貢獻。80年來,中國始終是多邊主義的堅定支持者。董筱曼指出,作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在維和行動、南南合作、氣候治理與發展議程中持續發揮建設性作用,貢獻有目共睹。
多位曾在國際組織實習的中國青年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他們在工作中常聽到外國同行對中國參與維和、援建項目以及脫貧攻堅、綠色發展成就的積極評價。
“面對全人類共同挑戰,沒有國家能獨善其身。”董筱曼強調,“多邊合作不是理想主義,而是成本更低、覆蓋更廣、效率更高的現實選擇。”
變亂交織之際,世界再次將目光投向聯合國。古特雷斯坦言:“我不樂觀,也不悲觀——我堅定不移。我們必須建立希望,在目標實現前,永不放棄。”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趙婷婷 王梓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9月24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