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周刊作者:朱兆一
發于2025.9.29總第1206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進入9月,中東安全格局似乎又被實質性改寫。
在加沙地帶的最大城市中心,“世界末日般的景象”正在展開。自9月中旬以來,在空軍的支援下,以色列步兵、坦克和炮兵從兩個方向“夾擊”加沙市中心,迫使數十萬居民逃離。
而在國際社會,兩天時間里,共計10個國家宣布承認巴勒斯坦國。9月21日,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葡萄牙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次日,法國、摩納哥、比利時、盧森堡、馬耳他、安道爾也宣布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至此,聯合國193個會員國中,已有157國承認巴勒斯坦國。
另據美國媒體報道,特朗普近期擬向相關國家領導人提出加沙和平與戰后治理的方案,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卡塔爾、埃及、約旦、土耳其等國領導人和高級官員會出席相關會議。
此前,在以色列空襲卡塔爾首都多哈一處民宅后,海灣合作委員會(GCC,以下簡稱“海合會”)牽頭召開緊急峰會,各成員國展現出唇齒相依的姿態。峰會結束后發表的聯合聲明顯示,海合會決定啟動集體防務機制,授權其聯合軍事指揮部“采取必要措施”來激活共同防御體系,加強海灣威懾力量。這標志著中東地區正出現數十年來最嚴肅的一次安全一體化嘗試:海灣國家準備抱團構筑自主防務體系,不再一味仰賴外部保護。
醞釀第三次“集體亮劍”
9月上旬,以色列空軍突然將戰火延伸至海灣國家卡塔爾,動用15架F-35I戰機突襲了多哈的一處民宅,聲稱目標是哈馬斯談判代表。這次行動造成包括哈馬斯官員在內的多名人員傷亡。
這是近年巴以沖突中,以色列首次對一個海灣阿拉伯國家領土發動打擊,嚴重侵犯了卡塔爾的主權。卡塔爾埃米爾(國家元首)塔米姆強烈譴責,稱這是一場對卡塔爾主權的“懦弱且卑劣的襲擊”。卡塔爾外交部亦嚴厲指責以方行為公然違反國際法,破壞地區和平努力。
卡塔爾一直是斡旋加沙停火的重要調停方,此番遭空襲無疑對正在進行的停火談判造成了沉重打擊。這場空襲發生后,海灣阿拉伯國家迅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團結姿態。
在海合會緊急峰會上,海灣國家在強硬譴責以色列的同時,也把矛頭指向了傳統盟友美國的不作為。海合會峰會聲明雖然沒有直接宣布對以色列實施經濟或外交報復,如中止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關系正常化進程,但地區輿論已聚焦一個尖銳命題:美國主導的“安全保護傘”還可靠嗎?
根據早在2000年達成的一項防務協議,海合會內部實際上建立了“一個成員國遭襲即視同對全體成員侵襲”的原則。這一集體防御條款迄今僅有兩次被真正動用,分別是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以及2011年“阿拉伯之春”時干預巴林動亂。如今面對以色列的挑釁,海灣國家正醞釀第三次“集體亮劍”。
有跡象表明,部分阿拉伯國家開始思考擺脫對美國安全依賴的可能性。據媒體披露,一些情報報告稱美國事先已獲知以色列將空襲多哈,卻默認行動發生,美軍駐卡塔爾烏代德空軍基地的防空系統也在事發時“保持靜默”。華盛頓對盟友安全關切的漠視與搖擺,倒逼海灣國家另尋出路。一位該區域外交人士毫不諱言地表示:“美國長期承諾的安全保護,如今看起來像是海市蜃樓。”
海灣三國“抱團”
此次危機中,沙特、卡塔爾、阿聯酋三國作為區域大國,角色發生了微妙而深刻的轉變。首先是沙特,作為海合會“領頭羊”,沙特一直仰賴美國安全傘,并一度有意在美斡旋下與以色列實現歷史性關系正常化。但加沙戰火燃起后,沙特不得不暫緩了與以色列的接觸步伐。如今卡塔爾首都多哈遭襲,更讓沙特意識到以色列現政府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的強硬立場正威脅地區穩定,這種情況下再談和解無異于緣木求魚。因此,沙特迅速調整立場,轉而把精力投向區域團結,對以色列的輕舉妄動予以堅決回擊。
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近期一改此前謹慎姿態,密集與卡塔爾和埃及等國領導人溝通,共商地區安全新框架。據悉,沙特在海合會緊急峰會上不僅支持卡塔爾的主權立場,還提出應加速打造地區防空和導彈防御網絡,以應對任何域外力量的侵犯。可以說,沙特正從“謀求美以保障”轉向“牽頭阿拉伯自保”,角色轉型明顯。
其次是阿聯酋。阿聯酋是2020年《亞伯拉罕協議》的簽署國之一,曾被視作阿拉伯世界對以色列政策松動的風向標。然而,以色列對卡塔爾的突襲讓阿聯酋感到難堪和憤怒。作為首批與以色列建交的海灣國家,阿聯酋原以為這種關系能帶來安全紅利,至少以方會顧及彼此友好不做出危害地區安全的舉動。但這次空襲事件無疑動搖了這種信心。正如阿聯酋外交部聲明所言,以方行動對地區安全造成了“公然且懦弱的破壞”。
阿聯酋被迫重新評估與以色列的關系走向,一方面凍結了部分與以色列的安全合作項目,如情報交流和軍工采購,另一方面加緊與沙特、卡塔爾協調立場,強調海灣內部安全合作優先于對以關系。可以預見,阿聯酋將更加趨向于安全伙伴多元化,例如加強與其他大國的防務協作,以減少對美以的單一路徑依賴。阿聯酋從“美以盟友”再度回歸“阿拉伯陣營”,態度轉變耐人尋味。
最后是卡塔爾。這個曾一度被海灣兄弟孤立的中東小國,因為空襲事件成為團結阿拉伯世界的焦點。2017年至2021年,卡塔爾曾深陷與沙特、阿聯酋等鄰國的斷交風波。然而,面對以色列凌空一擊,海灣諸國迅速擱置嫌隙,與卡塔爾站在一起。
卡塔爾一貫奉行獨立外交,積極斡旋地區沖突,是哈馬斯與以色列間少數可以溝通的渠道之一。以色列此番發動空襲,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其對卡塔爾立場的不滿,甚至視為眼中釘。但這一行為適得其反,卡塔爾不僅沒有在壓力下退縮,反而成功地從“被孤立者”轉變為“被團結者”,地區影響力和話語權反而得到提升。在卡塔爾的推動下,海合會啟動聯合防務機制正是具體成果之一。
埃及被逼調整戰略方向
作為阿拉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和傳統軍事強國,埃及在此次風波中的態度轉變也值得關注。自1979年與以色列簽署和平協議以來,歷屆埃及政府在公開場合對以色列多持謹慎克制態度。然而,多哈襲擊顯然觸動了埃及的戰略底線。
在海合會緊急峰會上,埃及總統塞西一反常態,公開措辭強硬地將以色列描述為“敵人”。這是他2014年上臺以來首次如此直言不諱地指責以色列。塞西警告稱,以色列當前的政策正在“侵蝕任何新和平協議的機會,甚至可能使現有和平條約流產”。他特別提到,以色列若繼續企圖將巴勒斯坦人強行逐出家園、遷往鄰國,會嚴重威脅埃及國家安全。
事實上,這一輪加沙沖突爆發兩年來,埃及一直擔心以色列意圖借沖突之機將大批加沙難民推進西奈半島,變相將問題轉嫁給埃及。如今以色列領導層公然表示,不惜在第三國消滅哈馬斯人員,“不論他們藏身何處”,這讓開羅更加警覺。埃及境內同樣有哈馬斯政治辦事處和人員活動,以色列會否鋌而走險在埃及發動襲擊,這些都讓埃及倍感自身安全受到直接威脅。
除了對以色列可能進入埃及本土繼續跨境打擊哈馬斯的擔憂以外,加沙戰場呈現出明顯的“先去居民化—再接管”態勢,也讓埃及坐立不安。以色列一邊宣布攻入加沙城展開地面清剿,一邊在薩拉赫丁路開設48小時臨時撤離通道,要求北部約百萬居民整體南撤。與此同時,以色列釋放“達成停火可暫停軍事行動”的信號,實質是在“強制位移—軍事占控—再治理”的路徑上加速推進。換言之,即便背負巨大外交代價,以色列也在推動讓加沙變成“無居民的安全緩沖帶”,再按以色列的秩序接管。而在埃及看來,驅趕加沙居民的本質就是要讓埃及強制接收所有難民,這是他們完全不可接受的。
在國際社會,以色列的做法也備受質疑。聯合國獨立調查委員會近期稱,“有合理理由”認定,以方在加沙觸犯《滅絕種族罪公約》所列四項行為:大規模殺害、造成嚴重身心傷害、施加足以導致族群毀滅的生活條件,以及阻止生育。相關報告還指認以色列高層存在“滅絕意圖”,證據包括切斷水電燃料、阻止嬰兒配方奶進入、對舉白旗平民與醫護記者的攻擊等。以色列與其盟友雖然堅決否認,但隨著軍事推進與“去居民化”疊加發生,“治安式占領”一步步走向既成現實。這不僅加速以色列在外交上的孤立,也在倒逼中東安全架構從“外部庇護”轉向“地區自主”。
面對新形勢,埃及迅速調整戰略,轉而主動謀劃地區集體安全框架。早在數年前埃及就提出過建立“阿拉伯聯合軍”的構想,但因各方分歧而擱淺。這次塞西在海合會峰會上再次倡議以開羅為總部組建“阿拉伯版北約”,希望聯合阿拉伯乃至伊斯蘭國家的軍事力量,共同應對以色列等對地區的“新威脅”。消息人士稱,埃及方面提議的聯盟架構包括常設的聯合指揮部、定期聯合軍演以及共享情報、安全技術等機制。
這一設想得到了一些地區重要國家的積極呼應。不同國家的出發點并不完全一致,比如伊朗更多是借機號召反美反以陣線,而土耳其則希望在地區安全事務中重新取得影響力。但總體而言,埃及的立場轉變標志著一個重要信號:即便是曾與以色列和平相處數十年的國家,如今也不得不重新審視以色列帶來的現實威脅,并相應調整戰略方向。
中東安全新秩序現端倪
此次海合會緊急峰會通過的組建聯合防務聯盟提案,可能成為數十年來中東地區最重大的安全架構轉型起點。對于阿拉伯國家來說,自主建立集體安全機制的愿望由來已久:從20世紀冷戰時期的聯合防御條約,到近年美國倡議的“中東戰略聯盟”(俗稱“阿拉伯版北約”),類似理念幾經提出卻始終未能落地。一方面,阿拉伯國家內部歷來存在諸多分歧,安全關切各有側重;另一方面,大國的介入和博弈也使得地區國家難以真正自主聯合。此次促成阿拉伯世界空前團結的直接原因,在于以色列的冒險行動觸碰了幾乎所有地區國家的底線。不論是海灣君主國還是位于北非的埃及,乃至近些年一度嘗試與以色列改善關系的國家,如今都感受到現實威脅近在咫尺。
近來,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強硬右翼政府采取的種種動作,日益讓阿拉伯國家認識到,原先寄望通過妥協換和平的思路可能行不通了。同時,美國在這一系列事件中的角色表現更令盟友心寒,不僅未提前制止以色列對卡塔爾動武,事后也缺乏強有力的干預和譴責。
當然,“中東版北約”的打造并非一蹴而就。首先,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內部仍存在戰略利益不一致的問題:一些國家過去將伊朗視為主要威脅,而現在更多國家把以色列看作更緊迫的安全挑戰,兩種認知未必完全相容。例如,沙特和阿聯酋近期雖然與伊朗緩和了關系,但并不等于對伊朗徹底放心;而伊朗雖然支持反以聯盟,卻也有自身議程。
其次,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態度也是一道關卡。美國不太可能坐視其主導多年的中東安全體系被一個不受自己控制的新聯盟取代,在阿拉伯國家組建獨立防務聯盟進程中很可能會從中作梗,或者施加政治經濟壓力,以分化聯盟。一些高度依賴美國武器裝備和訓練的海灣國家,在與美國決裂的問題上更是踟躕不前。
再次,聯盟內部的領導權之爭亦需妥善平衡:埃及、沙特作為區域大國都希望主導安全事務,而其他中小國家也擔心自身聲音被淹沒。
盡管困難重重,但中東地區醞釀自主安全架構的趨勢如今愈發明顯。一場突如其來的多哈空襲,仿佛敲響了舊有秩序的警鐘。當美國的承諾不再令盟友安心,沙特、卡塔爾、阿聯酋等地區國家別無選擇,只能攜手打造屬于自己的“安全屋頂”。目前來看,中東版“北約”是否會真正誕生尚需時間檢驗,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國在中東主導安全的時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一個屬于中東地區的安全新秩序已現端倪。
(作者系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智庫中東研究所執行所長)
《中國新聞周刊》2025年第36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