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日電(鐘新軍)據美國“戰區”網站報道,近日印度宣布完成該國首次鐵路機動彈道導彈試射。而圍繞火車的戰場應用以及印度導彈列車的軍事價值,再一次引發外媒熱議。
鋼鐵巨獸走過百年烽煙
火車自19世紀初誕生以來,就與軍事和戰爭密不可分。
以鐵路為陣地、火車為載體,100多年來,從架設重炮攻堅破障到大國利器戰略威懾,軍用“鋼鐵巨獸”的故事不斷延續。
二戰德軍鐵道炮。圖/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網站據美國“戰史在線”網站記載,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為保護交通線,聯邦軍突發奇想在運兵專列前增掛一節特制裝甲車廂,內部安放大炮,將之作為“移動炮臺”使用。
此后,西方國家紛紛效仿,配備各型武器的裝甲列車層出不窮。
從19世紀末的布爾戰爭到20世紀上半葉的兩次世界大戰,從非洲草原、中東沙漠到西伯利亞荒野和東南亞叢林,一時間到處都活躍著裝甲列車的身影。
除了擔負偵察警戒、海空防御等任務,一戰和二戰期間,西方列強又將重型火炮搬上列車,遂行火力支援和攻堅任務,比如二戰時德國的“古斯塔夫”巨炮。
據英國三軍電臺網站介紹,該炮憑借口徑800毫米、長度超32米的巨型身管和1300余噸總重,迄今保持著“最大最重鐵道炮”的世界紀錄。
從“陸地炮艦”到“末日列車”
二戰后,“傻大黑粗”的鐵道炮日漸式微,但火車的軍事價值卻得到進一步重視和開發。
特別是威力更大、射程更遠的彈道導彈與火車相結合,令人生畏的導彈列車應運而生。
冷戰之際美蘇爭霸,兩個超級大國都研發了裝載洲際導彈、號稱“末日列車”的鐵路機動導彈系統。
蘇聯洲際導彈列車插畫。圖/美國“防務對話”網站20世紀80年代,蘇聯率先部署RT-23洲際導彈列車。其外觀與普通客貨車無異,能以最高120公里的時速行駛,并隨時停車發射,將當量100萬噸的核彈頭打到1萬公里外。
這些“末日列車”或大隱于市,或穿梭在密林雪原,讓對手心存忌憚卻又無可奈何。
隨著冷戰結束,導彈列車一度遇冷,美國下馬相關項目,俄羅斯最后一列RT-23也在2008年退役。
但作為“三位一體”核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導彈列車仍有著其他運輸和發射方式無法比擬的優勢。
以印度為例,該國鐵路總長約7萬公里。有說法認為,借助龐大鐵路網,其導彈列車可快速機動,并借助眾多橋梁、隧道隱藏行跡,使對手難以探測和監視。
印度導彈列車的“喜與憂”
印度導彈列車亮相后,海外媒體紛紛予以關注和評析。
《簡氏防務周刊》指出,印方試射的“烈火-P”導彈可攜帶核彈頭,最大射程2000公里。隨著新型導彈列車入役,印度遠程打擊與威懾能力將得到增強。
美國“戰區”網站則稱,印度導彈列車正式部署后,可能對地區力量平衡產生深遠影響。
印度導彈列車。圖/美國“戰區”網站但也有分析認為,印度導彈列車的實際軍事價值仍存疑,具體原因有三:
第一,印度鐵路網龐雜落后,事故頻發,糟糕的信號系統與破舊的軌道橋隧,恐難滿足導彈列車的嚴苛運行要求。而一旦戰時鐵路樞紐遭襲癱瘓,麻煩會更大。
第二,“烈火-P”屬于中程彈道導彈,與老牌核大國部署的鐵路機動洲際導彈相比,無論打擊范圍還是戰略威懾效果,都不可同日而語。
第三,有評論稱,印方“假想敵”不僅擁有先進反導體系,而且具備強大反擊能力,或令其在動武前三思而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