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重慶9月19日電 題:臺灣大學教授苑舉正:家國不曾忘、交流不能斷
中新社記者 鐘旖
“我一打開話匣子,就停不下來。”近日,在重慶舉行的第十七屆“重慶·臺灣周”上,被問及再一次到訪大陸的感受,臺灣大學教授苑舉正笑著說。
這是苑舉正半年內第二次抵達重慶,與之前的行程相比,苑舉正不再滿足于看洪崖洞夜景、軌道穿樓等熱門景點,轉而走向重慶更廣袤的土地:在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感受儒釋道三教思想的交融與共存,在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內瞻仰臺灣光復紀念碑,“帶著學習的心態”與兩岸自媒體人座談……
20世紀40年代,苑舉正的父母從山東遷往臺灣。出生于1960年的苑舉正從小就在“山東味”濃郁的家庭中長大,吃面食、說山東話,過年時也沿襲家鄉習俗。
對苑舉正而言,“故土”“鄉愁”既是父母的執念,也是他與大陸情感的天然聯結。“從小父母就給我講述家鄉故事,這份向往與思念影響著我的生命、認同,甚至我的靈魂。”
9月15日,臺灣大學教授苑舉正在第十七屆“重慶·臺灣周”上接受記者采訪。中新社記者 何蓬磊 攝從20世紀80年代末第一次“登陸”訪親,到如今頻繁往來兩岸,苑舉正用“驚天動地”形容大陸的發展變化。
9月3日,苑舉正受邀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在觀禮盛大閱兵式時,他拿出隨身攜帶的父母舊照,與合唱團共唱《松花江上》等,淚流滿面。“震撼、感動。我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從苦難到復興的歷程,也深切地感受到身為中國人的自豪。”
“促進兩岸交流”是苑舉正每次大陸行不變的話題。他說:“把臺灣人真實的想法帶到大陸,把大陸人真實的想法帶回臺灣,是每一個炎黃子孫應該做的事。”
作為長期執教的教授,苑舉正接觸了大量的臺灣青年,并積極回應年輕人的疑問和意見。有學生問“年輕人的前途在哪里”,他回答“大膽西進,去大陸”。當學生感到迷茫,他勉勵說“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
“誤解的產生,多來自于認知不清。我鼓勵年輕人,多到大陸走一走、看一看。”苑舉正說,目前,臺灣大學哲學系大約有十幾名畢業生在大陸教書。他常現身說法告訴臺灣青年,大陸提供了很多窗口和渠道,不論是求學還是創業,在大陸都能找到合適的機會。
令苑舉正感到欣慰的是,隨著交流的持續深入,臺灣年輕一代對大陸的認知正發生轉變。有次,他計劃帶一個學生到大陸參加學術交流,出發前學生緊張地問“去了大陸會不會回不來”。如今,這個學生不僅將科研做得有聲有色,還常積極爭取赴大陸學習的機會。
除了日常授課、上電視,自2020年起,苑舉正順應自媒體潮流,在大陸多個社交平臺開設賬號,分享兩岸見聞、哲學知識,收獲數百萬粉絲。熱衷與粉絲交流的他會認真閱讀留言,聽取不同意見,改進節目內容。
“只有心靈契合,才能真正走向融合。”苑舉正表示,講述真實的大陸,傳遞兩岸共同的歷史與文化,促進年輕人交流共榮,是其甘之如飴、將奮斗終生的事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