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最高檢在包括云南在內的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公益訴訟試點。兩年后,這項制度被寫入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正式確立。10年來,云南省各級檢察機關通過生動司法實踐,展現公益司法保護的蓬勃活力。近日,人民網記者深入多地,探訪云南如何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扎實推進公益訴訟檢察工作。
“益”心守護昆明滇池春好
滇池作為云貴高原第一大湖,生態環境一度遭到破壞,在上世紀90年代成為我國污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綜合治理,如今滇池水質穩定向好,生態環境恢復明顯。
昆明市西山區人民檢察院組建滇池保護領域公益訴訟專業化團隊,以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守護滇池。
該檢察院公益訴訟條線負責人王石良介紹,團隊全面梳理滇池保護法律法規,編纂完成《滇池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法律法規匯編》和《滇池保護領域公益訴訟辦案指引》,為精準監督提供支撐。
同時,與區10家行政機關建立協作機制,探索“河湖長+檢察長”“生態檢察+生態警務”等工作模式,健全信息共享、案件協作等工作機制,構建協同保護大格局。“湖邊的公示牌上有聯系方式,群眾可以直接把問題反映給我們或行政機關。”王石良說。
如今的滇池天藍、云白、水美、草綠。人民網記者 王子鋒攝
記者獲悉,五年來,區檢察院立辦生態環境類公益訴訟案件占到全部公益訴訟案件的46%。辦案中,將懲治與修復相互結合,督促修復林地、耕地1200余畝,追索生態環境損害賠償1100余萬元;綜合運用刑事、公益訴訟手段懲治非法捕撈,聯合區農業農村局、區水務局增殖放流20余萬尾……各項保護措施有力促進滇池水生態環境改善。據有關部門統計,自2020年8月實施滇池流域“十年禁漁”以來,漁業資源增加32.6%。
如今,滇池春和景明,碧波映翠——這份昆明人民心向往之的生態美好,亦是昆明檢察機關以法治力量默默守護的深情與擔當。
“益”路護航德宏生物多樣之美
“我們即將進入的是德宏州生態文明科普教育展廳,2023年12月,德宏州人民檢察院在此掛牌設立德宏州生物多樣性保護檢察公益訴訟教育基地。”德宏州人民檢察院檢察官王艷秋領著記者邊參觀邊介紹。
展廳以德宏州域內特有的生態景觀為基礎、銅壁關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為主線、生動的人與動物故事為脈絡,系統呈現了全州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在展廳內集中展示了德宏州檢察機關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履職情況。人民網記者 王子鋒攝
德宏州檢察機關認真落實公益訴訟試點工作各項要求,始終秉持著高度的責任感,積極作為,充分履行法律監督職能,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效。
為守護被稱作“中國犀鳥谷”的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大谷地,德宏州檢察院成立了以檢察長為組長的辦案組,多次到現場調查核實,歷經三年,推動屬地政府、林草等相關部門實現40戶居民全部遷出并妥善安置,被侵占的林地也得到移栽恢復。
為保護古樹名木,檢察機關多次深入密林調查古樹名木生長現狀,全面排查古樹保護存在的問題,依托“林長+檢察長”工作機制協同監督,推動屬地政府出臺古樹名木保護專項文件,建立起“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屬地管理、原地保護、科學管護”的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機制。
……
“我們將用法治力量筑牢祖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守衛秀美家園。”王艷秋和她的同事將一直帶著這份熱情,深耕公益訴訟檢察,護航德宏生物多樣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