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24日電 (記者溫璐、郝萍)今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應急管理改革發展成就。
應急管理部部長王祥喜介紹,當前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極端天氣災害趨多趨強,尤其是這些年來,我國北方地區極端暴雨天氣越來越頻繁。為有力有效應對這些極端災害,應急管理部發揮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統籌協調職能作用,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提高防治能力。突出在“防”上下功夫,完成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建立了國家自然災害風險數據庫和區劃圖,服務災害精準防治;開展基礎設施涉災風險隱患排查、森林草原火災重大隱患排查等專項行動,完善自然災害設防標準,一大批抗震加固、避災搬遷項目建成使用,有效帶動了全社會綜合減災能力提升。比如,2016年和2022年青海門源先后發生了6.4級和6.9級兩次地震,后面的這次震級更高,但是經過了抗震加固工程建設,倒塌房屋數量比前面那一次減少了95%。前不久,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研究提升北方地區防汛減災能力,下一步,將結合“十五五”規劃編制和實施,統籌推進“硬件”建設和“軟件”提升,更加主動應對北方地區雨情汛情變化帶來的新挑戰。
二是強化預警“叫應”。把人員轉移避險作為減少人員傷亡的最關鍵舉措,一方面通過優化升級監測站點,拓展鐵塔大數據等監測手段,想方設法提升預警能力,為應急準備爭取更多的“窗口期”;另一方面強化預警響應聯動,各地轉移避險速度更快、范圍更精準、組織更嚴密。去年,為了應對有氣象記錄以來登陸我國的最強秋臺風“摩羯”,海南、廣東、廣西多地啟動了停課、停工、停產、停運、停業“五?!贝胧?,海上15萬艘漁船回港避風、陸上128萬人轉移避險,海南還專門安排臨產孕婦提前入院,全力把損失降到最低。實踐證明,這個防范效果非常好。施工工地往往人員密集,尤其是野外工地,災害風險高,我們根據這一情況,出臺了九項硬措施,其中一項就是必須要到點到人實施預警“叫應”,確保做到“上游吹哨、下游快撤”。
三是破解“三斷”的難題。極端災害往往會造成斷路、斷網、斷電,使災區村鎮成為信息“孤島”。為破解這一難題,在高風險區預置大中型無人機通信平臺、應急通信基站、衛星電話,10.2萬個多災邊遠鄉村有了保底通信裝備;在偏遠易災地區還規劃建設一批直升機起降點,建立重大災害社會力量無人機應急合作機制,實現救援人員和裝備物資快速投送。
四是做好應急保障。會同有關部門建立了中央救災資金快速預撥機制,改變以往先核災再撥款的模式,按照大頭在先、快字當前的原則,災害發生以后第一時間進行會商、迅速撥付,解決災區燃眉之急;開通保險理賠綠色通道,能賠快賠、應賠盡賠;健全應急搶險救災物資保障體系,中央儲備較“十三五”末增長了39.6%,基本實現省市縣應急物資儲備庫全覆蓋,同時建立物資聯動調撥機制和快速通行渠道,受災群眾得到有效救助的時間大大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