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甘肅省博物館內人潮涌動,一場別開生面的“金融+文化”主題活動正式拉開帷幕。這場由招商銀行與甘肅省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活動,以寓教于樂的方式,為“一老一少”群體普及金融知識、提升風險防范意識。活動不僅讓參與者感受到千年文明的厚重,更通過互動體驗點亮了金融安全的智慧之光。
在博物館的展廳里,大學生小張在互動體驗區深入了解校園貸陷阱,感嘆道:“原來網貸利率計算暗藏這么多門道。”而在錢幣鑒偽體驗區,退休職工張大爺在工作人員耐心講解下,學習了辨別錢幣真偽的技巧,并興奮地拉著朋友合影留念:“既欣賞了千年文物,又掌握了防騙技能,這樣的活動真接地氣!”
據活動主辦方介紹,隨著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金融產品和服務日益豐富,但與此同時,金融詐騙手段也在不斷翻新。部分消費者由于缺乏系統的金融知識和風險識別能力,極易成為金融詐騙的受害者。此次活動正是招商銀行積極響應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2025年金融教育宣傳周”活動號召,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幫助“一老一少”群體提升金融素養,增強風險防范意識。
數字時代,金融教育面臨新挑戰
在數字化浪潮中,老年群體和青少年群體享受金融科技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金融安全挑戰。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24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超過3.1億,18歲以下人口超過2.4億。為準確掌握消費者金融素養現狀,招商銀行于2025年初啟動專項調研,覆蓋投資理財、信用信貸、支付賬戶等核心領域,回收有效樣本超1萬份。調研顯示,這兩個群體在金融知識儲備、風險識別能力及法律意識方面存在明顯短板。
老年人群體面臨的金融風險尤為突出。不法分子瞅準老年人信息渠道受限、健康訴求強烈、信任權威機構等特點,精心設計騙局。近期,公安部通報的一期典型案例中,犯罪嫌疑人李某等人(已被公安機關抓獲歸案)注冊養老產業公司,打著“醫養結合”的幌子,通過出售消費卡、內部增資擴股等方式吸收資金12億,涉及5000名參與者,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占比高達95%。
而年輕群體尤其是大學生,則面臨著超前消費陷阱的威脅。某高校學生小王因看到“零首付”分期購買廣告,在誘導下購買了手機并辦理了“校園貸”。然而,在償還首期貸款后,小王卻發現自己陷入了“連本帶息”的債務困境,短短3個月時間,原本3000元的貸款已累積至近萬元。
潤物無聲,創新金融教育模式
面對這些挑戰,招商銀行以“系統性、針對性、趣味性”為原則,構建覆蓋“一老一少”全金融生命周期的教育體系。
在線上,招商銀行持續升級手機銀行App,為老年人提供大字版圖文手冊、語音講解服務,重點解析養老詐騙套路和信貸常識;面向青少年,則通過短視頻、動畫、互動游戲等輕松趣味形式,在B站、抖音、微博等平臺傳播理性消費、防范網貸陷阱等內容。
在線下,招商銀行按季開展主題宣傳活動,融入地域文化,增強群眾參與感。例如招商銀行昆明分行與西山區政府共建“招銀幸福里”智慧養老平臺,集成健康監測、智能物流、便民繳費等“一站式”綜合服務,在高頻使用場景中嵌入金融風險提示,幫助老年人識別“高額回報養老項目”“免費體檢綁定投資”等常見詐騙手法。分行還組建“銀發守護隊”,由社區工作者和招行志愿者以“身邊人講身邊事”的方式,幫助老年人建立理性投資觀念。招商銀行成都分行則推出“金融素養青春行”系列快閃活動展,走進當地高校開展金融教育活動,通過大學生群體對“零首付”“刷單兼職”等新型金融陷阱的熱烈討論,揭示“服務費”“逾期復利”等隱藏條款實質危害,讓青年群體深刻認識到“薅羊毛”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
除此以外,招商銀行還創新引入“AI+金融”學習模式,推出數字顧問、金融知識闖關游戲等,通過數字人智能問答、短視頻解析“理財誤區”、直播講解“征信修復騙局”等,寓教于樂實現“碎片化學習+場景化應用”的雙重宣傳效果。
更值得關注的是,招商銀行還將金融知識普及嵌入到各類服務場景中,實現“教育即服務”的深度融合。針對青少年及兒童,推動“財商啟蒙計劃”覆蓋全國超200所中小學;對于大學生,常態化開展“金融知識進校園”;面向老年客群,推出“大字版App”等適老化版本。通過“金融+教育”“金融+文化”“金融+科技”的多維融合,構建起立體化、場景化的金融教育生態。
正如招行相關負責人所言:“金融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長期堅持的能力建設。”從適老服務到少年財商培育,從線下活動到線上數字工具,招商銀行始終堅守“金融為民”的初心,通過多層次、廣覆蓋、趣味化的教育宣傳與服務體系,切實幫助“一老一少”群體提升金融素養、遠離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