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鄭州9月19日電(記者 謝藝觀)“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李白筆下的黃河,裹挾著磅礴豪邁的氣勢,流淌千年。可這份壯闊,到了黃河中下游卻化作沉甸甸的防汛壓力,尤其是“地上懸河”起始段黃河鄭州段。
黃河鄭州段河道全長160公里,是黃淮海大平原脊軸的龍頭,歷來是黃河下游防洪的重中之重。河道以“寬淺散亂、游蕩多變”為主要特征,險工、控導工程密集,灘區面積大且人口較多。而惠濟段尤其是花園口,位于鄭州黃河灘區、“地上懸河”的0公里處,承擔著“保城市、保樞紐”的關鍵任務。
“但傳統防汛模式下,存在著水情信息傳遞慢、調度指令傳達慢、多方聯動同步難的問題。”鄭州市惠濟區委智慧城市運行辦公室副主任張釗告訴記者,為此,我們構建起“智防+技防+人防”三位一體的黃河防汛智能體,開啟黃河汛情預警、指揮、調度、處置全流程閉環管理的“一鍵全處理”模式,把握防汛主動權。
鄭州黃河防汛前線指揮中心。 謝藝觀 攝近日,記者走進黃河岸邊的鄭州黃河防汛前線指揮中心,智慧大屏上躍動著一串串數字。指揮中心工作人員用“一張網”“一條線”“一堵墻”來概括黃河防汛智能體。
所謂“一張網”即黨建引領,防汛力量織成“一張網”。據介紹,黃河防汛指揮調度體系實現了黃河防汛集中辦公、統一指揮、及時響應,指令迅速傳達、有效執行。黃河防汛一線巡防力量將黃河大堤拆分成123個巡防網格,按照“1、3、4”配比原則組建成防汛隊伍,保證在汛情來臨時24小時不間斷巡堤護防。
“一條線”則指數智賦能,防汛體系連成“一條線”。指揮中心工作人員向記者演示,通過水情信息實時監測、“數字孿生”虛實交互,可實現對汛情的精準預演、智能防護。無人機“空中巡查”、AI視頻監控和“智能石頭”可增強工程“技防”。
無人機“空中巡查”畫面。 謝藝觀 攝同時,依托網格化平臺打造的應急指揮系統,能直觀查看轄區內風險區域詳情、應急資源分布情況和涉及遷安的村莊、灘區商戶以及灘區種養殖詳情,實現防汛態勢一屏顯示。
“一堵墻”則是河地協同,安瀾屏障筑成“一堵墻”。惠濟區防汛力量與黃委會專業力量深度融合,形成了“一核統多元”協同作戰體系。對25公里黃河大堤實現“一格管全面”的精細化管控。歸集涉及群眾生產生活、應急防汛物資設備等要素信息,實現汛情風險與要素信息一屏統覽。
如今,通過應急指揮系統,防汛處置指令的下發和響應時長有效縮短,任務處置反饋閉環率達100%,各單位、各部門、各層級防汛指令“一鍵送達”,防汛工作整體效能顯著提升。
從 “一張網” 的力量聚合,到 “一條線” 的智能串聯,再到 “一堵墻” 的協同守護,黃河防汛智能體正以智能化、精細化、高效化的模式,破解黃河鄭州段的防汛難題,為守護母親河安瀾筑起一道“智慧防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