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主辦、中歐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研究院承辦的“2025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國際高峰論壇”在中歐上海校區舉辦。現場發布了《上海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報告(2025)》。
當前,我國正面臨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速、民眾健康需求持續攀升、家庭養老功能有待加強等新形勢,老年群體健康保障需求的激增與社會保障體系適配性不足的矛盾日益凸顯。健康中國戰略的深入推進與社會保障的高質量發展,成為關乎國計民生、社會穩定的重大議題。本屆論壇聚焦“健康中國與社會保障的高質量發展”主題,匯聚國內外政府代表、專家學者、行業領袖和金融機構負責人,共同探討中國養老金融體系的發展路徑與健康中國戰略的深度融合。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中歐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上海社會保障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汪泓教授表示,如何以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為支撐、以養老金融創新為助力,精準回應老齡化帶來的健康服務需求,進而更好地服務健康中國建設,已經成為亟待探索的重要課題。今年,研究院深入推進健康中國和養老保障領域的研究,對中國未來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做出了五個新判斷:第一,未來養老保障體系將持續優化升級;第二,未來醫療保障體系將持續提質增效;第三,未來就業保障體系將持續創新;第四,未來社會救助和福利體系將不斷完善;第五,未來社會保障事業的數字化轉型將不斷加速。
中歐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研究院學術委員會聯席主席迪帕克·杰恩(Dipak Jain)教授在視頻歡迎致辭中表示,以日本、美國、印度、中國和歐洲為代表的“JUICE”國家,雖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卻共同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深刻挑戰,目前正采取差異化的路徑應對老齡化:日本注重精準醫療與技術創新,歐洲著力構建整合型社會保障體系,美國側重于優化養老金稅制與社保政策,而中國通過設立國家級產業基金與政策引導,全面推進康養生態建設。印度盡管目前人口結構還偏年輕,也正為未來老齡化提前布局。他強調,銀發經濟不應被視為社會的負擔,而應成為推動增長的“鉆石經濟”,蘊藏著巨大機遇。他特別強調,中國在應對老齡化挑戰方面提供了有益參照,為全球老齡化治理貢獻了東方智慧——通過國家戰略引領、科技創新驅動與市場活力激發,正逐步構建起既保障老年民生、又支撐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韌性治理體系。
論壇舉行了《上海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報告(2025)》綠皮書發布儀式。該報告凝聚中歐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研究院、上海社會保障問題研究中心的力量,歷時一年多,系統梳理上海在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領域的創新實踐與政策建議凝結而成。報告完成30多萬字的撰寫,分為一篇總報告,以及養老保障篇、醫療保障篇、社會保障智慧化篇共17篇分報告。
活動現場,清華五道口養老金融50人論壇秘書長董克用教授以“健康老齡化下中國養老金融體系的高質量發展”為題,分享了對養老金融政策的深入洞察。他表示,當前中國養老金融體系存在三大瓶頸:一是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區域和城鄉差異大,二是企業年金覆蓋率不足,三是第三支柱產品繁雜且參與度低。同時,養老服務金融也面臨產品復雜難懂、與醫療照護服務脫節、缺乏普惠性設計等問題。為解決這些難題,應借助金融科技重構養老生態,通過AI與大數據整合多源信息、實現動態需求分析與個性化資產配置,并建立“適老化+可信化”服務平臺,探索算法建議與人工監督相結合的共治機制。
北京大學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教授認為,中國必須走出一條“高質量、低成本、可持續”的健康保障之路,而數字化、智能化與體系化建設是核心路徑。應依托全國統一健康信息平臺,實現從預防到康養的全周期健康管理。通過可穿戴設備、家庭健康終端和云端大數據,構建全國“一個碼”“一張網”“一朵云”,實現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應推進醫防協同、支付方式改革與分級診療,推廣“三明模式”和周口試點等地方經驗,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優勢,發揮制度與文化優勢,以智慧健康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最終實現以人為本、低耗高效、覆蓋全民的中國式現代化健康模式,實現中國文化中“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的五福目標。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院長寧光教授探討了數智化賦能未來老齡健康高質量發展的問題。他表示,中國當前養老模式以居家和機構為主,但面臨“缺設備、缺人才”的雙重困境。他呼吁將養老從業者作為緊缺人才進行系統化的培養與輸送,同時中小型醫院可向醫養結合方向轉型。面向未來,中國應提前布局生命科學和老齡社會的研究,為人類更長壽、更健康的社會做好準備。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中歐財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則系統闡述了中國老齡化社會背景下的新增長路徑與發展機遇,期冀銀發經濟能實現“從負擔到時代紅利”。他表示,人口老齡化會通過勞動力供給下降、儲蓄率與投資率降低、消費峰值已過及創新能力減弱四個渠道影響經濟增長。為應對這一挑戰,需從供給與需求兩端同時發力:從供給側看,應通過技術創新突破資源約束,并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從需求側看,須把握老齡化社會中消費升級的趨勢,充分發掘銀發經濟的巨大潛力。他還表示,中國銀發經濟有望成為拉動內需的新引擎。與此同時,養老金融是推動股權融資、支持科技創新的重要長期資本來源,也將重塑家庭資產配置結構,增強居民消費信心。
來源:上觀新聞
作者:文匯報 唐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