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9月23日電(藍伊旎)9月23日,浙江省數據知識產權改革情況新聞發布會在杭州舉辦,系統介紹了該省在數據知識產權領域的創新實踐與階段性成果。
“假如數據是面粉,數據知識產權就是用各種手法揉捏而成的面坯,乃至各式各樣的面包、糕點。”會上,浙江省知識產權局黨委書記、局長謝小云以比喻揭示,數據知識產權的核心內涵是對“算法規則+數據集”的創造性應用。
如其所言,數據知識產權是數據處理者對依法獲取、經過一定規則處理、具有實用價值和智力成果屬性的數據集所享有的權益。從開車時的實時路況分析,到體檢時的AI影像診斷,再到各類App的“個性推薦”,數據知識產權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蘊含著無限價值。
近年來,為了挖掘“數據富礦”,浙江率先開展改革試點,創新構建數據知識產權制度,走出了一條保護數據權益、促進數據流通、實現數據價值、激活數據潛能的新路子。
發布會現場。 主辦方 供圖作為制造業大省,浙江產業數據資源豐富。然而,如何讓這些數據“活”起來、“轉”起來?
浙江省經信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一級巡視員王忠民介紹,浙江將產業數據知識產權制度納入產業數據價值化改革試點,一方面推動數據知識產權與產品主數據標準試點協同,以具體場景帶動數據標準化建設,另一方面將其融入行業產業大腦,提升數據匯聚共享水平。
據悉,浙江在智能電氣、智能傳感器、保溫杯等試點行業已登記近50件數據知識產權。以水暖閥門行業為例,中小企業共建供應鏈數據知識產權體系,實現聯合采購以增強議價能力。目前相關平臺累計貿易額已突破25億元,幫助企業降低采購成本,毛利率提升10%以上。
與此同時,浙江已建設50余個工業領域行業產業大腦建設試點,累計服務企業18萬余家,賦能產業集群整體能級提升。
為豐富數據變現方式,浙江還不斷開拓“新路子”,先后創新交易、許可、增信融資、資產入表、作價出資(入股)、保險、證券化、信托、聯盟共享、跨境交易等數據知識產權轉化方式。
浙江金融監管局副局長葉慧霖介紹,目前浙江已推出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產品106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余額533億元,主要投向中小科技型企業;2.3萬家持有發明專利的浙江企業獲得銀行融資超2萬億元。其中“數據知識產權貸”已為231家企業提供增信融資84.9億元,單筆最高達2億元。
今年3月,浙江列入國家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綜合試點地區,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政策力度和實踐創新空間進一步打開。據悉,浙江將通過知識產權金融“蒲公英”行動,助力和孵化更多的科創型中小企業成長、“騰飛”。
此外,浙江著力構筑“防護網”,確保數據在合規框架內高效流動。
以數字經濟第一城杭州為例,該市不僅率先發布《數據知識產權交易指南》等6個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健全數據知識產權交易流通規則;還設立了數據知識產權專業法庭,成立了包括知識產權局、發改、經信、公安、檢察院、法院等多部門的數據要素合規委員會,制定數據合規指引,推動數據知識產權合規高效流通復用。
制度護航下,杭州的數據要素市場活力持續釋放。
杭州市政府副秘書長程曉東介紹,近年來,杭州縱深推進數據知識產權改革,積極探索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新路徑,推動數據資源向經濟價值高效轉化。2024年,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到6300億元,占杭州全市GDP的28.8%,創歷史新高。
縱觀省域,浙江數據知識產權改革成效顯著。截至目前,浙江已累計發放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證書2.4萬張,實現直接轉化金額超90億元,兩項指標均占全國總量約七成。
據悉,下一步浙江將繼續放大數據知識產權改革優勢,加快打造“企業登記有意愿、評估定價有標準、轉化運用有通道、價值實現有場景、權益維護有保障”的數據知識產權生態,推動數據知識產權賦能千行百業、惠及千家萬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