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25日電 (記者 呂少威)記者25日從北京市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北京創新構建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積極探索核算結果的實踐應用,凝聚綠色發展合力,推動延慶等7個生態涵養區走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9月25日,北京市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市延慶區舉行。記者 呂少威 攝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李曉濤在發布會上介紹,北京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為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北京市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條例》的頒布實施,明確了生態涵養區的功能定位、發展目標和保障措施,并首次以法規形式提出開展“生態服務價值評估”,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了法律依據。北京制定了《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構建生態產品總值核算體系,并積極探索核算結果的實踐應用。
建立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
在機制方面,北京建立了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對生態涵養區的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給予資金支持。比如,設立了生態涵養區綜合性生態補償資金,用于支持生態涵養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治理、綠色產業發展等。建立了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對密云水庫、官廳水庫等重要水源地保護給予補償,調動了各方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利益導向機制,延慶區四海鎮率先探索開展“生態積分”,村民垃圾分類、低碳出行等可兌換成景區門票、有機農產品。
李曉濤說,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面臨著度量難、交易難、變現難、抵押難等“四難”問題,解決“度量難”問題就是要客觀度量綠水青山所蘊含的價值,這也是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最基礎的工作,北京這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
北京率先制定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地方標準并完成省級層面核算,解決了過去評價生態優劣多靠主觀感受的問題。調節服務價值(GEP-R)作為生態產品總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更能直觀體現生態系統為維持或改善人類生存環境所提供的惠益價值。北京制定發布了GEP-R核算方案,并完成連續五年的 GEP-R核算,讓生態價值真正可見、可用。
為讓居民從植綠護綠中獲得收益,探索解決生態產品交易難、變現難的問題,北京發布了國內首個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價值(VEP)核算地方標準,依據標準可清晰核算區域性生態產品價值,為生態產品度量、變現奠定了基礎。
在門頭溝區王平鎮西王平村,京西古道沉浸式生態小鎮項目作為全國首個VEP案例實現了落地,借助永定河優美的生態環境和京西古道文化資源,項目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探索出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項目通過對實施范圍未來20年生態產品預期價值進行評估,讓村民以生態資產入股,參與項目運營和收益分紅,不僅保護了生態環境,還實現了增收致富。
在全國首創GEP-R與GDP交換補償機制
“積極踐行‘兩山’理念,需要進一步拓寬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路徑,讓更多的人從生態建設和保護中獲益。”李曉濤表示,北京進行多元探索,拓寬路徑,實現生態富民植綠有利。
在政府層面,北京建立了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在全國首創GEP-R與GDP交換補償機制。即為各區設定GEP-R年度增長目標,未達標的區需向超額完成的區“購買”GEP-R值。今年是第一年實施,7個生態涵養區通過交換機制獲得了補償收益,共享了全市經濟發展成果。
在市場層面,北京積極構建生態產品認證體系,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增值。參照國內“三品一標”、國家森林生態產品認證等,推出國內首個生態產品認證地方標準,從產品的“出生地”環境,到生長過程中的管理,再到采收加工、上市銷售,全鏈條都劃好了“硬杠杠”,確保生態產品綠色、優質、安全。目前,已為中華蜂蜜、密云水庫魚等優質生態產品貼上了“身份標簽”,產品收益實現了翻番。
在項目層面,北京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通過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積極引入市場主體發展生態旅游產業,房山百瑞谷等昔日的廢棄礦山轉變為生態良好、風光旖旎的旅游景區。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門頭溝區妙峰山鎮炭廠村曾經是一個以采煤為生的小山村,煤礦關停后開始走上生態修復和綠色發展之路。村里依托周邊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民俗旅游,整潔的街道兩旁是一座座錯落有致的民宿小院,2024年炭廠村民俗旅游接待游客量達到15萬人次,旅游收入超過1000萬元,綠水青山真正成為百姓的“幸福靠山”。2024年北京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萬元,城鄉收入比由2020年的2.51:1縮小到2024年的2.32:1。
李曉濤說,保護生態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不是發展負擔,而是寶貴機遇。展望“十五五”,北京將堅守使命、接續擔當,持續推進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讓制度更成熟、路徑更暢通、群眾獲得感更持久,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兩山”理念實踐貢獻更多的“北京智慧”和“北京方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