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肇慶9月27日電 題:廣東:肇慶金融“活水”潤澤特色農業
中新網記者 蔡敏婕
在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沙浦鎮,一家企業的自動化加工生產線一大早便開始運轉,果粒分類、開殼加工、米殼分離一氣呵成,加工場也劃分出加工廠、倉庫、曬場等功能區,實現了規范化運營。這家如今年產值超2000萬元的加工企業,15年前還只是一家以家庭為單位的小作坊。
肇慶市佳鴻農業有限公司生產線。陶坤宇 攝2009年,這家企業申請成立加工場。彼時,加工模式相對傳統,還停留在小設備加工、產能低、流程不規范的模式,市場影響力也較小。“那時候最怕的就是旺季,原材料堆在倉庫里,卻沒有足夠的人手和設備加工,眼睜睜看著商機流失。”肇慶市佳鴻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梁慶佳表示,但轉型之路并非一帆風順,自動化生產線的引進需要數百萬元資金,原材料采購的季節性波動也讓資金周轉壓力陡增。
“當時我們跑了不少地方,就是想解決資金難題。”梁慶佳說:“正是在這個關鍵節點,銀行的介入緩解了設備投入和原材料采購的資金壓力。”憑借著標準化的生產流程和過硬的產品品質,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
在發展壯大的同時,佳鴻農業也探索產業鏈延伸和品牌化發展。公司2022年開始做電商零售供應鏈,將多款本地特色農產品的初加工、深加工產品上架至多個電商平臺及實體分銷渠道,搭建起肇慶特色農產品供應鏈。
在肇慶市高要區蜆崗鎮,李湛明養殖場是當地獅頭鵝養殖的代表。李湛明從事獅頭鵝養殖已有近20年時間,從最初的小范圍養殖,逐步發展到如今擁有113.5畝魚塘、存欄種鵝2.1萬只的規模養殖場,主要經營獅頭鵝孵化及幼苗出售業務。
高要區蜆崗鎮李湛明養殖場內。陶坤宇 攝在養殖行業,投入大、回款周期長是普遍難題,尤其是前期飼料采購需要大量資金,且獅頭鵝銷售后資金回籠存在延遲,資金流成為影響養殖場發展的關鍵因素。
為了突破發展瓶頸,李湛明不斷探索養殖模式創新,采用魚塘與獅頭鵝共養殖的方式,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李湛明對未來有著更清晰的規劃,希望能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提升養殖技術,在獅頭鵝養殖領域深耕細作,打造更具影響力的養殖品牌。
在這些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過程中,金融支持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李湛明養殖場獲得了郵儲銀行肇慶市分行150萬元的授信支持,為養殖場的經營和規模擴大提供了金融保障。
如今,肇慶的特色農業正朝著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的方向穩步邁進。《肇慶市金融支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工作方案》要求保障肇慶重點領域金融需求,在強化糧食、重要農產品保供和種業振興方面,持續擴大畜禽活體抵押貸款覆蓋面。
與此同時,要積極開發以經認證的地理標志為貸款質押標的和保險標的金融產品,助力肇慶農業產業特色化發展。計劃至2027年,肇慶涉農貸款超1600億元,金融產品更加豐富,金融資源持續下沉,縣鎮村高質量發展金融需求得到較好滿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