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農業大國,中國農產品在出口貿易中始終占據重要地位。據統計,今年前8個月,我國出口農產品總額達4725.5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山東省已連續26年保持全國農產品出口首位,占全國農產品出口總值的22.9%。在這個金秋豐收季,我們跟隨記者走進山東的種植基地、田間地頭和出口企業,感受這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
山東煙臺的一片出口標準化梨園內,成熟的秋月梨已經將樹枝壓彎。這個果園畝產能達到3噸左右,早在一個月前,這些梨就被海外客戶搶先鎖定。
這邊果農彎腰摘果,另一邊分選基地里,智能檢測分選系統給每個梨子都定了“身份”——重量、糖度,標識得明明白白。出口企業也開啟了一年中最繁忙的節奏,最早的幾批出口鮮梨已在遠赴海外的貨輪上。
梨子長得好,背后全是科技在撐腰。當地建成專業種植團隊,取土樣,測成分,配專用肥,從發芽到結果,全程“保姆式”服務。這種高度標準化的農業,打牢了保障出口、量化生產的基底;而海關等部門還為企業量身打造從種植到生產再到通關的全鏈條服務方案。
“論斤賣”到“論克賣”
水果深加工增價值
鮮果出口只是實現了把水果賣出去,那該如何把它們賣個好價錢呢?中國水果產業憑借日益堅實的“內功”,向著技術含量更高、價值鏈更長、抗風險能力更強的水果深加工領域邁進。
山東煙臺是我國優質新鮮水果核心產區和重要出口基地,近年來,當地企業持續加大技術、設備投資,建起深加工車間,讓水果在這里“改頭換面”,經過一道道加工化身為凍干果脆,實現了從“論斤賣”到“論克賣”的價值飛躍。
煙臺天鷺食品有限公司國際貿易部經理 王小珍:以蘋果為例,將其加工成凍干蘋果片后,像這樣一小包15克大概能賣到3塊錢以上,較同等鮮果的價值可實現數倍增長。今年前8個月,已出口凍干產品322.5噸,同比增長24%。
除了凍干水果,煙臺的農業合作社還加大力度推動產業鏈延伸,過去果農將蘋果以每斤2元賣給批發商,如今通過果汁生產線,將鮮果加工成果汁,每瓶售價可達15元。農民以土地入股分紅,進廠務工拿工資,收入結構從單一賣果變為“租金+工資+分紅”三重保障,每戶增收在70%以上。
目前,當地正從單一鮮果出口到精深加工高價值端不斷延伸。
中國秋冬季蔬菜
進入國際“菜籃子”
從9月份開始,北方秋冬季蔬菜進入采收期。在山東萊西,有著“胡蘿卜小鎮”之稱的店埠鎮,當地一年的胡蘿卜銷量超過50萬噸,年產值超10億元,胡蘿卜已經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金疙瘩”。
山東萊西蔬菜種植基地里,智能化設備正忙著采收分揀胡蘿卜。這里的秋季胡蘿卜畝產達到8000斤左右,高峰期日收胡蘿卜超過100萬斤。每年,店埠鎮的胡蘿卜及產品有60%出口到國外,出口量占到全國的30%。
為配合胡蘿卜出口,店埠鎮建起300多家冷庫,胡蘿卜經清洗加工后,就直接裝上貨柜發往海外。
依托高效暢通的物流網絡,這些優質的胡蘿卜3天可到韓國市場,7天進入日本,20多天就能擺上迪拜居民的餐桌。除了新鮮的胡蘿卜,當地還不斷延伸胡蘿卜產業鏈,在深加工領域持續發力。
目前,萊西店埠胡蘿卜已發展為從種子研發、種植、加工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為了幫助企業搶抓農時,增加出口量,當地海關創新服務,打通農產品出海“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