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湖南常德9月28日電 (記者 劉育英)作為中國著力培育的未來產業之一,當前生物制造領域正進入技術突破和產業化加速的關鍵階段。
在近日舉行的2025中國生物制造科技創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介紹,生物制造是以工業生物技術為核心,利用生物體,包括酶和微生物細胞,結合工程學的原理進行產品的規模化生產。生物制造和酶、微生物等密切相關,可以橫跨很多行業,在醫藥、農業、食品、化工、材料中都可以得到應用。
據預測,到2050年全球生物制造有望創造30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占全球制造業的三分之一。譚天偉表示,生物制造已經成為大國博弈的制高點,歐洲和美國都制定了相關的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
2025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生物制造作為未來產業。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何亞瓊表示,中國生物制造產業發展正穩健前行,產業總規模已達近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發酵產能占全球70%以上,一批有競爭力的生物制造產業集聚區逐步成長壯大。
中國地方政府紛紛布局生物制造賽道。以湖南省常德市為例,2024年,該市35家合成生物制造企業實現產值125億元,今年1至8月產值同比增長24.01%。“常德作為湖南生物制造產業的重要基地,發展勢頭強勁。”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張健表示。
清華大學合成與系統生物學中心秘書長吳赴清介紹,在中國,生物制造企業獲得的資本支持熱度越來越高,2025年單筆上億元的融資比2024年有非常明顯的改觀。此外,近5年,100家主要生物制造企業累計申請專利數量達到13680件,占歷史總申請量的52.2%。
清華大學副校長王宏偉表示,當前,中國生物制造領域已經進入技術突破和產業化加速的關鍵階段,但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強核心技術攻關,提升要素配置水平,構建友好應用環境。
生物制藥是生物制造產業的重要領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馬光輝帶領團隊開發的微球技術在生物制藥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包括替代進口填料、推動干細胞三維培養等,有望為中國生物制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持。
“中國生物制藥領域雖然論文發表數量眾多,但成果轉化率較低”,馬光輝表示,底層技術限制了生物醫藥的高水平、高質量轉化,應得到更多重視。
如何加快發展生物制造產業,此次會議釋放出政策信號。何亞瓊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將強化政策供給,做好生物醫藥的頂層設計;突出創新引領,突破核心菌種、工業酶、高性能反應器等關鍵技術;推動成果轉化,加快細胞編輯、基因編輯、生物基材料等新技術的應用場景落地;構建產業生態,推動“產學研用金”一體化合作,支持生物制造產業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