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30日電(記者 石睿)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所長申兵近日在國經中心舉辦的第189期“經濟每月談”上表示,當前的“內卷式”競爭核心原因是供給與需求的不匹配,即有量上的供強需弱,也有結構上不相適應。
她認為,除了短期引導供需平衡的政策之外,破解“內卷式”競爭更需要注重法規體系、政策體系、財稅體制改革等長效機制的構建。
申兵認為,與2015年供給側改革時比較,目前市場出現“內卷式”競爭的原因也是供需不平衡,但是矛盾主要方面發生了變化。
她進一步分析,十年前,需求在量的擴張方面仍有較大彈性,通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供給側政策,通過實施棚改貨幣化安置、加大基建投資等需求側措施,以及全球經濟復蘇等外部環境變化,供需平衡得以改善。
在物質供給已經全面充裕的現階段,需求在量的擴張方面仍有彈性,但是矛盾主要方面是結構問題。從消費方面看,居民消費從生存型消費轉向發展型消費,在質量、數量及結構上都有新的要求。申兵強調,在結構性問題比較突出的時候,破解“內卷式”競爭更需要完善法規體系、政策體系、財稅體制、統計核算制度,以及健全高質量發展考核體系和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等長效機制來實現。
申兵介紹,現階段整治“內卷式”競爭的特點之一是法治建設步伐加快,今年,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于6月正式通過,將于10月15日起施行;7月,《價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9月,企業破產法修訂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
她認為,在此基礎上,今后一段時間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體系,可以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研究制定新的法規,彌補有關領域法規的空白,主要是要加快研究制定全國統一大市場條例,為規制地方政府行為、厘清行政行為邊界提供法規制度依據。
二是加快修訂完善相關法規的進程。社會信用制度是市場經濟制度的基礎性制度,也是維護公平有序競爭的重要支撐,《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稿)》已2022年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在吸引意見基礎要加快推動社會信用法的立法進程。此外,還要加快推進招標投標法、政府采購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修訂,并在此基礎上,完善相關配套的政策性文件。
申兵強調,破解“內卷式”競爭還要加強重點領域的政策體系建設。一是完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政策體系,加快制定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行為防范事項的清單,進一步規范政府行為尺度。二是完善與產業政策配套的消費升級政策、就業政策和對外開放政策,在保證產業鏈安全的前提下,引導企業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完善財稅體制也推動“反內卷”的重要任務。申兵認為,要把統一地方政府行為尺度和化解地方政府對稅收“內卷”的動因協同起來,進一步理順中央與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穩妥推進稅收征收方式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