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29日電 (記者夏曉倫)“隨著各項政策效應充分釋放,我們有信心繼續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有信心實現全年目標任務。”29日下午,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聞發言人李超在國家發展改革委9月份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李超透露,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持續發力、適時加力實施宏觀政策。同時,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持續加強經濟監測預測預警,做好政策預研儲備,根據形勢變化及時推出。
回應波動: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
8月份部分經濟指標出現了波動。李超回應稱:“我們密切跟蹤分析各項經濟指標變化和整體經濟運行情況,從全局全貌看,盡管面臨外部壓力,但在宏觀政策持續發力等因素帶動下,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
從供給側看,生產平穩增長,制造業、服務業的重點領域增勢良好。8月份,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8.1%、9.3%,比工業增加值整體增速快2.9個、4.1個百分點,集成電路、航空航天設備、工業機器人、民用無人機、新能源汽車等領域保持快速增長。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5.6%,住宿餐飲業生產指數增速比上月加快,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增勢良好。
從景氣程度看,工業企業利潤明顯改善,1—8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由負轉正,從1—7月的同比下降1.7%轉為增長0.9%,單月增速由7月份的下降1.5%轉為8月份增長20.4%。
從需求側看,政策效能持續顯現,展現出較強的韌性和抗壓能力。消費方面,以舊換新相關商品零售額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前8個月全國乘用車新能源市場零售量同比增長超過20%;服務消費潛力不斷釋放,前8個月服務零售額增長5.1%。投資方面,前8個月制造業投資增長5.1%,信息服務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34.1%、28.0%、12.6%,有力支撐產業升級發展。外貿方面,8月份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3.5%,出口和進口連續三個月實現雙增長,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出口增長12.8%,貿易多元化成效持續顯現。
李超同時表示,當前經濟運行依然面臨不少風險挑戰,外部環境仍然復雜嚴峻,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仍需進一步鞏固。
穩步推進:5000億元金融工具加快投放,助力擴大有效投資
李超在發布會伊始通報,9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常態化申報推薦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成熟資產類型項目常態化申報,積極推動新資產類型的推薦發行,積極支持民間投資項目發行上市。同時,優化擴募機制,簡化新購入項目申報流程,拓寬新購入項目的資產范圍,切實推動基礎設施REITs高質量發展。
針對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李超介紹,為促進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推動擴大有效投資。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方面積極推進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相關工作,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規模共5000億元,全部用于補充項目資本金。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在會同有關方面,抓緊把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資金投入到具體項目上,后續將督促各個地方推動項目加快開工建設,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三北”工程:戰略目標更宏大,治理模式更系統多元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修編后的《“三北”工程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指導各地區保持戰略定力,持續推動“三北”工程高質量發展。
李超表示,“三北”工程已推進多年。1978年,黨中央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正式啟動“三北”工程建設,建設期為1978—2050年,分三個階段、八期工程。可以說,“三北”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建設期限最長、規模最大、受益民眾最多的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經過40多年的努力,已完成兩個階段、五期工程,累計營造林保存面積4.8億畝,相當于把半個黃土高原變成森林,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同時也要看到,“三北”工程建設期超過70年,是一項需要持之以恒、與時俱進、接續推動的長期性工作;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新要求、新理念,也對工程建設提出了更高標準。
為此,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對1989年編制的《總體規劃》進行全面編修,新《規劃》特點可歸納為四個“更加”:
一是戰略目標更加宏大。在吸收前五期工程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技術條件,系統謀劃工程第三階段也就是第六到第八期的建設方案,提出了更加宏大的戰略目標。
二是治理措施更加系統。在新的《總體規劃》中,突破原有“三北”防護林體系的建設框架,加強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協調和管理。
三是更加強調因地制宜。將工程分區優化為4個屏障建設一級區和30個二級區,在此基礎上,科學分析各區基礎條件和主要問題,有針對性提出治理思路和主要任務。
四是治理模式更加多元。更加注重“提質”“興業”“利民”,在全面部署生態治理的任務措施的同時,還部署實施光伏治沙、特色林果、優質牧草、林下經濟、生態文旅等特色產業,著力提升工程“自我造血”能力。
李超表示,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建立持續穩定的工程投入機制,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鼓勵企業、公益組織等各類主體參與工程建設和管護,加強工程質量和資金監管,一以貫之、持之以恒推進工程建設。(實習生葉恒希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