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漸深,布拉格老城的石板路閃著微光。伏爾塔瓦河畔的一家小咖啡館里,十余名捷克青年與遠道而來的清華學子圍坐一隅,談論成長的挑戰與未來的憧憬。杯盞輕碰間,跨越語言與文化的心靈共鳴悄然生發。
這一幕,是“絲路匠新”清華大學日新書院實踐支隊今年7月在中歐調研中的生動縮影。伴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中國與歐洲不僅實現了路網與貿易的互聯互通,更繪就了共建共享的人文走廊。在中國與歐盟建交50周年之際,13名清華師生走進捷克與奧地利,以青年視角探尋中國制造的海外形象,在中國與歐洲、工業與文明的交匯點上,架起了一座青春之橋。
制造出海:從“走出去”到“留下來”的本土化智慧
在奧地利維也納的中車株機歐洲研發中心,學生們看到的不僅是高鐵模型,更是“走出去,更要留下來”的本土化智慧。企業負責人介紹,他們堅持“五本經營”——將“本地化”融入制造、采購、用工、服務和營銷全流程,讓中國高鐵真正走進歐洲市場。展廳中陳列的龍舟賽、馬拉松、春節慶典的照片,也展現出企業融入當地社區的努力。
而在中興通訊奧地利分公司,同學們聽到的故事同樣令人振奮。作為在歐洲深耕二十余年的中國企業,中興覆蓋了八成歐洲國家,九成以上員工來自本地,形成了全天候的服務網絡。“我們帶來的不僅是產品,更是可靠與信賴。”當地工程師的一句話,讓學生們深切體會到,中國制造的競爭力已從“低價”轉向“高質”,從單一產品延展到全方位服務。
中興通訊奧地利分公司外籍員工與支隊成員交流。蔣沛祺攝
支撐這種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不斷走向本土化的,不只是穩步發展的核心技術,更是中企文化的獨特魅力,這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籍員工加入中興通訊的大家庭。他們形容中興企業文化時用到的三個關鍵詞是“Motivating(激勵), collaboration(合作), responsive(響應迅速)”,而對企業經營和服務質量則給予“Fast delivery(交付快), flexibility(靈活), supportive(高支持)”的贊譽,這讓同學們感受到中國制造“走出去”背后更深層次的文化信任與制度自信。
代際對話:從“先驅者”到“Z世代”的使命傳承
維也納的夏日午后,78歲高齡的Harvey Dzodin博士在結束與清華師生的圓桌對談后,執意陪大家步行前往下一個座談地點。從記者聯盟活動中心到天鄰智庫辦公室的路只有幾百米,他走得極為緩慢,卻不忘熱情地向同學們介紹街邊的歷史建筑和中餐館,后來又撐著扶手一步步登上老舊的長木梯。這位美國前總統顧問、ABC電視臺前副臺長,畢生投身于中西文明對話的第一線,在合影時緊握同學的手叮囑道:“The world is yours(世界是你們的)!”
這樣的囑托在旅程中不斷回響。在奧地利天鄰智庫,首席執行官Oliver Radtke(紀韶融)用一場特殊的歡迎儀式打動了所有人:他特意帶領大家參觀辦公區的中國文物和藝術展,次日又邀請隊員共進晚餐。而面對同學們對座談精心布置的驚嘆,他笑著說:“這并不隆重,好客是中國人的傳統。”這位曾在華留學的德國漢學家拿出自己的著作《中德跨文化活動與交流指南》——設計成菜譜形式,收錄的卻是兩國跨文化交流的具體經驗。書中有一整頁用中德雙語寫道:“我們的世界相距得并不遙遠,我們比想象的要離得更近。”
“你認為中國的大學生是如何想的呢?”這是紀韶融在聊天中提出的最頻繁的問題,他十分關心支隊同學對當今世界、社會時事的具象感受和看法。這讓大家意識到,跨文化交流不僅是理念的對話,更是代際的接力:老一輩搭建了橋梁,中年人夯實了路基,而青年則應當成為橋上往來的行者,讓這條路越走越寬。
文明互鑒:從“路演”到“對話”的民心相通
捷克布拉格市中心的一家商場,正午的陽光透過玻璃頂灑下。清華學子帶來的文化路演吸引了熙來攘往的人群駐足圍觀,琵琶悠揚、武術剛勁,現場不時響起掌聲。表演間隙,一位三歲左右的捷克小女孩走到高過自己一頭的琵琶前,好奇地伸出小手,支隊同學將琵琶輕放在她膝頭,清脆的音符隨之響起。孩子們在書法體驗臺前排起長隊,舉著寫有自己中文名字的宣紙,笑容燦爛。“這是我收到過最特別的禮物!”一位布拉格市民感慨道。此刻,文化不再是遠方的符號,而成為日常生活中可親可感的驚喜。
支隊成員在捷克路演活動中教學琵琶。林源攝
夜幕降臨的咖啡館里,青年對話依舊熱烈。伏爾塔瓦河畔,在中捷兩國學子的交錯圍坐間,展開了一場跨文化的青年對話。從學業選擇聊到人生規劃,從日常興趣談到社會觀察,青年熱絡交流之際,日新書院大一學生李金沅還逐桌分享了“中國制造”的故事,從制造業由廉價走向高質量發展的歷程,講述“Made in China”轉型升級背后的創新與奮斗。“正是在這樣的交流中,我們看到彼此的相似與不同,也更懂得了理解的價值。”他說。
這種雙向的理解,也在維也納和布拉格的街采中得到進一步印證。在關于中國制造的問答中,同學們收獲了不同的聲音:來自德國的老夫婦盛贊中國汽車“可靠耐用”,而年輕人卻往往聯想到襯衫、護手霜和手機殼。雖然不少歐洲人對中國制造仍停留在“日用品”的印象,但正是這些貼近生活的細節,讓大家感受到交流的意義不在于宏大敘事,而在于潤物無聲。來自街頭的真實回應,使調研不再停留在書本與課堂,而化為青年眼中鮮活生動的世界。
制造連接世界,青年承載未來。站在中歐建交50周年的歷史節點回望,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意義早已超越路網聯通,一條比制造與貿易的絲綢之路更堅韌的人文新紐帶,正在青年一代的手中編織成“清”春之橋,不斷拓寬和延展,通向更遠的未來。
(作者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國際新聞傳播202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