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著名德國籍學者、美國威爾遜中心全球歐洲與基辛格美中關系研究所研究員、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歷史與國際事務教授克勞斯·拉雷斯(Klaus Larres)訪問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在人大重陽區域國別論壇之“美國系列”第十七場活動中發表題為“十字路口的歐盟:在中美博弈中尋求戰略自主?”的公開演講,分析當下美歐關系困局,及中歐關系發展的挑戰與機遇。以下為講座觀點精編:
當前的全球地緣政治形勢,尤其是對美國和歐洲而言,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對于美歐關系而言,由于歐盟對美國的高度依賴,特朗普政府的加征關稅政策正對歐盟造成嚴峻挑戰。對于中歐關系而言,雖然目前中歐關系面臨歐洲對中國貿易逆差較大的挑戰,但中歐貿易仍具備良好前景,中歐雙方應努力促成合作與交流的不斷深化。
視頻:歐洲學者:特朗普入主白宮后,美歐關系遭遇前所未有挑戰丨世界觀來源:中國新聞網
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宮,帶來美歐關系新挑戰
我們正處于一個極度不確定、難以預測且國際格局持續變化的時代。跨大西洋聯盟,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當下,全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緊張局勢。
自二戰結束以來,國際格局經歷了冷戰和跨大西洋聯盟的形成。進入20世紀90年代,美國逐步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甚至可以被視為單極強權。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國際政治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些變化同樣體現在美歐關系上,無論是伊朗問題、對俄政策,還是貿易與經濟沖突,都帶來了諸多挑戰。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宮,這一變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為我們帶來新的挑戰。
當前的國際環境與十年、二十年前的跨大西洋聯盟已大不相同,面臨著更多的緊張局勢與挑戰。以北約為例,美國持續推動歐洲國家增加國防預算。近年來,許多歐洲國家被要求將國防支出提升至GDP的2%,但在烏克蘭危機于2022年全面爆發后,特朗普還希望北約進一步將國防預算提高到GDP的5%。這一要求加劇了美歐之間的分歧,也使北約的目標更難實現。
特朗普多次強調美國對歐洲安全的承諾,而北約則依托第五條款,致力于集體防御。然而,目前許多歐洲國家的軍備儲備,無論是導彈還是坦克,數量都不足。如果嚴格按照第五條款的規定,任何成員國遭受入侵,其他成員國都應協助防御。這對跨大西洋關系,尤其是北約近期達成的相關協議,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目前,北約成員國正力求切實落實第五條規定。然而,未來局勢如何演變,尤其是特朗普將作出何種決策,仍充滿不確定性。這種跨大西洋安全關系中的新不確定性,再次為國際局勢增添了風險。在近期的北約峰會上,歐洲普遍感受到安全與確定性的缺失,且尚未具備實質性改善跨大西洋關系和北約能力的條件。
歐洲在對美貿易方面高度依賴。歐盟超過30%的商品出口至海外,其中美國市場尤為重要,尤其對于德國等大型經濟體而言。這種依賴使得美國近期提升關稅的舉措,特別是特朗普提出的一系列加征關稅政策,對歐盟構成了嚴峻挑戰。許多歐洲國家對此表示擔憂,因為出口,尤其是對美出口,是其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關稅上升無疑將對歐盟的貿易和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雖然從軍事角度看,歐盟并非特別強大,但作為全球統一且強大的貿易市場,其潛力不可忽視。歐盟由27個成員國組成,成員國聯合發聲時具有顯著的國際影響力。盡管個別成員國如匈牙利等的反對聲音,給內部帶來分歧和挑戰,但總體而言,歐盟依然是全球重要的經濟力量。
未來歐洲對美貿易的盈利可能減少,這將加劇歐美關系的緊張局勢。換言之,即使交易量保持不變,關稅的存在仍會削弱歐洲的經濟利益,從而影響雙方的合作氛圍。
還有一點需要指出,除了安全和跨大西洋貿易方面的挑戰外,特朗普本人的立場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特朗普對歐洲并無好感,也不愿與擁有27個成員國的龐大國際組織打交道。這種復雜的組織架構并不符合他的偏好,因此他不愿與歐盟、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等進行溝通。
特朗普更傾向于以商人身份,直接與德國總理、英國首相、法國總統等個別國家領導人對話。他認為,與單一國家直接交流可以獲得更大的話語權,相較于與歐盟整體磋商,單獨談判更為簡便。然而,歐盟27國已經形成了強大的經濟共同體,如何與歐盟整體達成協議成為特朗普目前面臨的難題。
事實上,法國、德國和美國之間的安全關系一直較為復雜。美國希望在歐洲擁有話語權,將歐洲視為其保護對象。這導致歐盟內部出現了親美和反美兩種態度。二戰后,美國和德國的經濟逐步恢復,德國積累了許多與美國合作的經驗,因此更傾向于與美國達成協議。而法國則認為,歐洲不應由域外國家主導。法國更希望實現歐洲的戰略自主,力求獨立于美國來保障歐洲安全。
在當前形勢下,歐洲仍希望得到美國的支持和保護。
可以看到,英國和法國的核武器與美國相比極少,無法抵抗美國的軍事力量。如果美國決定切斷對歐洲的保護,為歐洲提供的情報和衛星信息將大幅減少,歐洲難以承受這樣的后果。這也是歐盟各國對美國態度不一的原因之一。
歐盟需要和美國繼續合作,因為他們依賴美國。他們也需要實現更多獨立自主,但這需要很長時間,代價可能很大。
歐盟復雜機制限制其對外合作
歐盟最初的設立,主要源于德法之間的矛盾。直到今天,這一點依然重要。雖然歐盟現在相當成功,但很難想象一百多年前德國入侵法國時的慘烈局面。如今,類似的戰爭在歐洲已變得不可想象。正是為了避免歷史重演,才有了歐盟,而后歐盟成為全球最成功的單一市場。
在這個單一市場中,所有成員國在全球貿易中被視為一個整體。例如,比利時公司可以輕松將電腦銷售到西班牙、德國或波蘭,無需額外認證或審批,可以在歐盟任何地方銷售。這對經濟貿易至關重要。
單一市場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促進了貿易發展。歐盟貨幣的統一曾迅速推動了經濟發展。但在歐盟內部,存在許多相互競爭的機構和國家,涉及國家政府,使整體架構非常復雜。讓27個國家和諧合作本身就很困難,這一點很好理解。
我認為歐盟本質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機構。它在過去取得的經濟成就和其顯著發展不容忽視。
關于外交政策,目前主要還是由德國、法國等大國主導,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整體歐盟外交政策,各成員國都擁有否決權。這些大國在推行自身外交政策時也會遇到阻力,過去多年一直如此。我認為未來它們也會尋求改進的方法。
對于未來,歐盟各成員國是否有權代表整體與歐盟以外國家進行合作和貿易,仍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德國總理若想直接與美國總統進行交易,按照現行規定,必須經過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及歐盟委員會的同意。因此,德國總理無法單獨決定對美政策或與中國的合作,因為復雜的歐盟機制對此有限制。
視頻:歐洲學者:中歐合作前路充滿挑戰,需全力以赴推動世界團結丨世界觀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歐貿易:直面當下挑戰、持續深化合作
在貿易上,歐洲不再像過去那樣高度依賴中國,擔心中國無法滿足其某些商品需求時,可能導致供應鏈中斷。其中也反映了保護主義的因素。好消息是,各方仍希望合作,只是貿易方式更加謹慎,強調供應鏈多樣化,避免“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2025年中歐峰會在北京舉行。我們每年均在布魯塞爾或北京舉辦對話會,借此深化議題討論,并進一步慶祝中國與歐洲國家之間的友好關系。
目前中歐關系面臨一些緊張情緒,這些情緒主要緣于貿易赤字問題。歐洲對中國的貿易逆差較大,它們希望通過進一步開放市場,使歐洲企業能夠更好地進入中國市場。
除此之外,中歐還面臨其他行業的重要議題。例如,醫療設備的出口問題及其在對方國家的市場準入,對于雙方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關于芯片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也期待中歐能夠進一步開放合作。
總體來看,雖然中歐合作的前路充滿挑戰,但我們必須全力以赴,避免全球進一步分裂,推動世界團結合作,共同前行。
(本文內容摘自著名德國籍學者、美國威爾遜中心全球歐洲與基辛格美中關系研究所研究員、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歷史與國際事務教授克勞斯·拉雷斯的講座,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