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泰安9月19日電 (記者 沙見龍)初秋時節,中國北方的清晨略帶涼意。在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的一處農田里,技術人員鮑蒙蒙在預定地塊用小紅旗標記了5個點位,隨后隊員們在選定的點位規范采集土壤樣本,處理完畢后送檢。
在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技術人員在預定地塊標記土壤采樣點。沙見龍 攝鮑蒙蒙是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第三勘探隊地質技術中心工程師,正在參與山東省2025年部省協議地質勘查項目——“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北部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評價”。她所在的小組負責當地農田土壤的取樣工作。
“這個項目的土壤取樣地塊有2400多個,點距約為500米,每個小組一天可以采集20—30個點位的樣本,大約3個月能完成全部取樣工作。”鮑蒙蒙說,取樣前,工作小組會根據地圖定位找到相應地點,隨后按取樣流程采取20厘米深的土壤,將其充分混合后分揀出石塊、根系等雜物,以四分法對角取土方式打包送至化驗室。
技術人員進行土壤取樣。沙見龍 攝在距離土壤取樣點不遠處的岱岳區牟汶河邊,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第三勘探隊地質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張承斌正和隊員們進行灌溉水檢驗檢測的采樣工作。在大汶河流域,他們需要采集項目布設的45個灌溉水采樣點的水樣,涵蓋河流支流、水庫等地表水及距離地表灌溉水源較遠區域的地下水。
記者注意到,在每個灌溉水采樣點,技術人員需要將水注入到不同型號的容器,根據后期分析需求加入化學試劑。張承斌表示,我們通過采樣檢驗,觀察水中各種指標含量的高低,查明該水源的水質,并根據這些檢測數據劃分灌溉水地球化學的綜合等級,分析其對土地和植物生長的影響。
圖為技術人員往水樣中添加試劑。沙見龍 攝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第三勘探隊地質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聶林強告訴記者,該項目通過采集2497件表層土壤樣品、45件灌溉水樣、12件大氣干濕沉降樣品及100套特色農產品及配套根系土樣品,運用現代分析測試技術,精確查明土壤、水體和大氣中有益元素、有害元素及污染指標的“含量”與“分布”,進一步為該區域土地建立一份權威的“地球化學檔案”。
談及為何針對這一區域開展調查評價,聶林強表示,山東在全省130多個縣(市、區)開展了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與評價工作,旨在通過科學的調查分析,保障糧食安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及特色農業發展。岱岳區北部區域仍屬于數據“空白區”,其次這里廣泛種植泰山女兒茶、泰山板栗、泰山黃精等特色農作物,“不管是從基礎地質調查,還是從進一步開發利用特色農產品方面,都是需要進行這項工作”。
聶林強進一步表示,此項目成果將從三個方面助力鄉村振興:一是通過綠色和特色土地資源圈定,引導高附加值農產品發展,推動農業結構從“大路貨”向“特色優”轉變,直接增加農民收入;二是通過污染風險區識別,避免因土地問題導致的農產品質量下降和經濟損失,保障農民利益;三是通過建立土地質量檔案和溯源體系,提升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信譽度和市場競爭力,為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三產融合業態提供環境數據支撐。
據了解,這是山東省煤田地質局三隊繼成功實施泰安肥城桃主產區調查后,再次以地球化學調查支撐現代農業、服務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新實踐,以此驅動農業向精準化、綠色化、高端化發展。這一方式讓土地會“說話”,用數據指導生產,預示著現代地球化學技術將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進行重塑。
當前,山東省正在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工作,上述調查評價項目與“三普”工作目標一致、內容互補,可實現數據共享和成果互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