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技館9月19日發布信息說,值此首個全國科普月期間,作為該館與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聯手打造的“全國科普月歡樂科學游園活動暨朝陽區科技文化嘉年華”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國科技館“科創筑基·科普惠民”創新成果展當日起至9月27日在北京市朝陽區奧林匹克公園景觀大道(奧林匹克塔西側)亮相展出。
參展的“中國天眼”刻畫宇宙神秘爆發的信號解讀。中國科技館 供圖“科創筑基·科普惠民”創新成果展總面積近1000平方米,包括“科技改變生活”“創新贏得未來”兩大展區,集中呈現25件源自前沿科研成果的科普展品,以及“空氣動力與未來飛行”展示空間,旨在讓公眾近距離觸摸“硬科技”、感受“暖科普”。
該展覽以中國科技館設計團隊與科學家團隊跨界協同共同打造的首臺(套)原創科普展品為創新特色。從去年開始,中國科技館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等共建科普實驗室、面向社會廣泛征集科技成果科普化展品方案,并與多個單位合作深挖實驗室里的“科研寶藏”——從標志中國量子計算“領跑”的“祖沖之三號”超導量子計算機剖面模型,到“中國天眼”刻畫宇宙神秘爆發的信號解讀,從仿深海獅子魚的耐壓軟體機械魚,到受南洋杉、豬籠草啟發的液體定向流動機制......將原本寫在學術論文中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公眾可看、可感、可互動的科普展品。
參展的“祖沖之三號”超導量子計算機剖面模型。中國科技館 供圖以沉浸體驗的高新展示技術“包裝”前沿科技成果,是該展覽另一亮點。通過融入沉浸式互動、全息投影、AI交互、VR體驗等多種展示技術,公眾可體驗“波浪補償自穩平臺”,見證海上智能裝備的硬核實力;在“表情機器人”前感受機器人AI像“鏡子”般模仿;通過VR化身飛行員體驗航母艦載機全飛行流程;戴上VR設備目睹DNA轉錄成蛋白質的過程。同時,展覽特別挖掘科學家成長和科研背后的故事,讓科普不止有科技含量,更有情感溫度。
中國科技館表示,期待通過此次展覽為公眾提供高質量科普體驗,進一步拉近科技與大眾的距離,切實踐行“科技成果科普轉化”理念,搭建起科技工作者與公眾之間的“橋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