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青海瑪沁9月25日電 題:綜述:從七人“拓荒”到百人團接力——上海援青十五載鑄就滬果情深
作者陳宗淇 羅魯嶠
從黃浦江畔到巴顏喀拉山麓,跨越2700公里的距離,翻越4000米的海拔落差,上海對口支援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的接力棒已傳遞十五載。從首批七名援青干部到如今百余人的專業團隊接續奮斗,上海在雪域高原書寫了一曲跨越2000公里的“滬果同心”贊歌。
“拓荒”與接力:從“七匹狼”到“百人團”的使命傳承
2010年的果洛,高寒缺氧的自然環境與相對滯后的發展水平,讓對口支援工作伊始便充滿挑戰。首批七名上海援青干部肩負使命抵達這里,他們帶著簡陋的行囊和滿腔熱忱,走遍瑪沁、甘德、瑪多等6個果洛縣域,經過數月調研,厘清了初代援青的幫扶思路。
圖為上海援青工作隊開展醫療下鄉服務。上海援青工作組供圖據了解,那時沒有固定辦公點,七名上海援青干部就在牧民帳篷里開座談會;缺乏專業設備,他們靠雙腳翻山越嶺核實數據,為上海援青事業埋下第一粒種子。
十五載寒來暑往,五批援青干部人才接續奮斗,涵蓋醫療、教育、產業、科技等多個領域。而今,第六批援青干部已至“戰場”月余。他們中有人告別襁褓中的孩子,有人推遲親人的手術,有人忍受高原病的折磨,卻始終堅守“果洛所需,上海所能”的理念。
正如第五批援青干部聯絡組組長趙勇此前所說:“我們要以更強的擔當,為果洛最好的發展時期貢獻最大的援青力量。”
民生與健康:從“看病難”到“治大病”的生命守護
“以前牧區人生重病,要輾轉幾天到西寧,很多時候錯過了最佳治療期。”上海市虹口區第五批援青干部、瑪沁縣人民醫院院長朱鑫璞如是道出了高原民眾的就醫難題。
為此,援青期間,朱鑫璞帶領團隊實現了一連串“零的突破”:開放床位增長91.4%,引進30余項縣域醫療新技術,開展神經外科微創手術等四級手術9例,讓縣級醫院具備了此前只有大城市才能提供的“舒適化醫療”服務。
更令人稱道的是,他們引入青海省唯一的“移動醫療一體車”,升級至3.0遠程智能版后,能帶著40排CT深入草原,通過5G技術連接上海專家實時會診,讓牧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診療。
甘德縣人民醫院建成果洛州首個高標準高壓氧中心、“久治·光明行”計劃為眾多眼疾患者帶去希望。朱鑫璞感嘆:“醫療幫扶帶給高原民眾的不僅是技術,更是為他們帶來了活下去的底氣。”
如今,“大病不出州、小病不出縣”的目標正在逐步實現。
教育與希望: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夢想啟航
“草原的孩子們也能圓大學夢了!”這是上海教育援青最動人的成果之一。
針對果洛州教育基礎薄弱的現狀,上海創新推出“飛地學校”模式,援建的果洛西寧民族中學自加盟上海大同教育集團后,2023年本科上線率創下歷史新高。這一成功經驗已被復制推廣,果洛海東中學已開工建設并預計2025年底完工,讓更多牧區孩子看到了上好學的希望。
圖為第六批果洛州大武民族中學上海“組團式”援青幫扶團隊見面會。上海援青工作組供圖“組團式”教育幫扶不僅提升了文化課質量,更填補了藝術、體育教育的空白。
柳毅作為第五批援青干部,本在2025年7月就可以回到上海,“因為臨行前接到是否考慮留下的電話,加之我對一手帶起來的孩子有了難以割舍的情分,所以我選擇繼續留任。”他說。
上海市第五十二中學總務主任馬延峰“空降”瑪沁縣第二中學任足球隊總教練,彌補該校沒有專職體育教師的空缺,他說:“教育不分地域、不分民族,只要我們能給高原牧區的孩子們帶來更優質的教學理念,并從中挖掘全面發展的人才,這就是我們教育援青的意義。”
產業振興:從“輸血”到“造血”的動能轉換
“以前牦牛絨賣不上價,現在在家門口做工就能掙錢。”正是上海產業援青的縮影。上海援青團隊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讓傳統工藝成為牧民增收的“金鑰匙”,更讓果洛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在品牌打造上,上海助力推出“滬果優品”公共品牌,通過“培育計劃”全流程輔導企業提升市場化水平。果洛特產借助進博會等平臺走進上海千家萬戶。為破解野生藥材短缺難題,上海推動建立川貝母、秦艽等道地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實現生態保護與藥材供應的雙贏。
創新動能同樣扎根果洛。“數據援青”項目推動東西部資源互補,“東數西算”合作新模式正在探索,為果洛州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團結與交融:從“單向援”到“雙向親”的深情紐帶
十五年來,上海累計投入援助資金37.38億元(人民幣,下同),實施援建項目1023個,其中80%以上投向民生事業。這些數字背后,是一個個溫暖的故事:漢族醫生手把手教藏族徒弟靜脈穿刺,上海老師陪著牧區孩子練普通話,援青干部幫助牧民解決產品銷路難題。
剛開始,援青干部人才自稱“上海青”,漸漸地,援青干部人才與當地牧民構建起了深厚感情,變成了牧民口中親切的“上海親”。
如今,第六批上海援青干部已接過接力棒。“從最初的基礎設施援建到如今的產業、人才、文化全方位支援,從‘輸血’到‘造血’再到‘活血’,滬果情誼早已超越地域界限,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第六批援青干部孫斌說。
圖為上海援青干部帶領果洛學生參加交往交流交融活動,果洛州學生登上話劇《千里江山圖》舞臺。上海援青工作組供圖從七人的蹣跚起步到百人的接力前行,從單一項目援助到全方位精準幫扶,上海援青十五年的歷程,是對口支援工作的生動實踐。
如今的果洛,醫院里設備先進,校園中書聲瑯瑯,草原上產業興旺,牧民臉上笑容燦爛。在滬青兩地的攜手努力下,這條充滿希望的振興之路越走越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