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25日電 (記者 郭超凱)當地時間9月23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全球發展倡議高級別會議時表示,中國政府提出“人工智能+”國際合作倡議,歡迎各方積極參與。
受訪專家指出,“人工智能+”國際合作倡議是中國面向國際社會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產品。倡議致力于助力彌合全球智能鴻溝,推動人工智能向善普惠發展,彰顯了中國的大國擔當。
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近年來,人工智能新技術不斷突破、新業態持續涌現、新應用加快拓展,但風險挑戰也隨之而來。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典認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關乎全人類命運,亟須建立有效的國際合作機制。中方提出“人工智能+”國際合作倡議,回應了全球治理的迫切需求。
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梁正認為,這一倡議的提出,為人工智能賦能各行各業提供建設性思路和可行性方案。
人工智能技術具有鮮明的賦能屬性,與千行百業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人工智能+”國際合作倡議圍繞人工智能賦能民生福祉、科技進步、產業應用、文化繁榮、人才培養等五大重點方向,呼吁各國結合自身國情積極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本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原則,加強政策交流與務實合作。
“五大重點方向體現了中方系統性考量。”劉典分析稱,民生福祉放在首位,體現“以人為本、智能向善”原則;科技進步和產業應用構成發展雙引擎;文化繁榮體現人工智能賦能軟實力;人才培養有助于可持續發展。這五個方向覆蓋各國發展重要需求,既有共性訴求又鼓勵各國結合國情差異化推進。
值得關注的是,倡議將“人工智能+”民生福祉放在突出位置,強調“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改善民眾生活質量,為民生難題提供解決方案”。
梁正分析稱,人工智能發展應利民、富民,民生福祉是檢驗其發展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倡議特別提及人工智能在衛生、教育兩個領域的賦能作用,積極響應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當前,人工智能發展并不均衡,個別國家搞“三六九等”、分“遠近親疏”,進一步拉大了數字和智能鴻溝。如何讓廣大發展中國家共享人工智能發展紅利,成為國際社會的重大關切。
外界注意到,“人工智能+”國際合作倡議明確提出“確保包括全球南方在內世界各國人民普遍受益”。
從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到倡議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組織,再到此次提出“人工智能+”國際合作倡議,中國一直在積極推動形成具有廣泛共識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標準規范。
劉典認為,這一系列舉措構建了理念、機制、行動三位一體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為全球人工智能發展貢獻中國方案。
與老撾共建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中心,同柬埔寨合作助力柬農民通過農業人工智能平臺實現精準種植……讓人工智能真正造福全人類,中國一直是堅定的“行動派”。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绷赫J為,人工智能發展要堅持開放共享、智能平權,讓更多國家和群體從中受益。中方提出“人工智能+”國際合作倡議,回應了廣大全球南方國家的關切,將推動人工智能朝著向善普惠的方向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