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鹽城9月25日電(顧名篩)2024年江蘇海洋產業總值首破萬億元,但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增加值不足百億元。如何加快“藍色藥庫”開發進程?25日,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專題研討會在江蘇鹽城召開,眾多專家學者圍繞“探索海洋活性物質賦能醫藥健康產業”主題,共同探討了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領域的發展動態和合作機遇。
江蘇沿海地區擁有廣闊的灘涂、濱海濕地,盡顯生物多樣性之美,為向海洋要健康、向海洋謀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研討會現場。鹽城市委宣傳部 供圖江蘇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在致辭中說,江蘇高度重視海洋經濟發展,制定實施了加快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省的實施意見,也制定了海洋產業發展行動方案,錨定包括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在內的十大海洋產業鏈,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他表示,江蘇是全國生物醫藥產業強省,生物醫藥的產業規模長期居于全國前列,醫藥產業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和國家級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正在加快建設,為海洋生物醫藥的跨領域融合與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提出,江蘇省發改委將協同有關部門,積極構建涵蓋海洋醫藥精深加工、海洋保健產業創新研發和海洋健康食品升級的多元化高附加值產業的新體系。
鹽城擁有江蘇最長的海岸線。近年來,鹽城大力度推進海洋生物醫藥、海洋生物新材料等未來產業的發展。鹽城海洋生物產業園依托國家科技興海示范基地品牌效應,先后入駐明月海洋生物、優度生物等企業,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海洋生物產業集群;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快核心技術攻關,目前已突破海藻生物萃取、創傷修復等海洋生物醫藥等關鍵技術,與中國海洋大學共建的海洋生物材料制備與測試技術實驗室也已落戶。
鹽城市人民政府常務副市長費堅從地理位置、發展戰略、產業基礎等方面介紹了鹽城的優勢條件,并闡述鹽城在推動海洋經濟發展方面的舉措和成效。特別說明鹽城在海上風電產業的規模和發展潛力,以及為吸引海洋相關產業而出臺的政策和支持措施。
會上,產學研代表為加快開發“藍色藥庫”積極建言獻策。中國海洋大學黨委常委、黨委組織部部長蔣秋飚介紹了中國海洋大學在海洋藥物研究領域的發展歷程和成果,例如藍色藥庫重大科技戰略的實施、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等。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斌貴、南京大學教授梁勇、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郝杰杰、南京林業大學教授吳廣畏圍繞海洋生物藥物的研究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展開主題演講。中國藥科大學教授胡慶華、中國海洋大學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部長張雪燕、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創新中心主任張怡評、鹽城工學院教授齊志濤分別進行了科創成果推介。
“這次研討會是我們推動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領域產學研深度合作的新起點,是江蘇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的‘催化劑’。”林康說。業界人士認為,研討會進一步明確了發展方向與合作路徑,為加快產學研資源互通、凝聚海洋生物醫藥創新合力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