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9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局長劉衛東25日下午在杭州表示,未來10年有一個目標,希望中國的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至少一個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中國科學院與浙江省人民政府聯合承辦的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當天在杭州閉幕,劉衛東在大會新聞發布會上回答媒體提問時作上述表示。
9月25日下午,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在杭州閉幕后舉行新聞發布會。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他說,中國科學院作為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的主席單位,將聯合其他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一起,認真落實大會審議通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及其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杭州戰略行動計劃(2026-2035)》(簡稱:杭州戰略行動計劃),將從加快申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的步伐、加強科技對保護區管理的支撐作用、加強能力建設和人才培養、大力推動國際合作交流這四個方面開展工作。
其中,在加快申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的步伐方面,要部署戰略咨詢研究項目,進一步加強生物圈保護區空間布局的科學規劃,吸納更多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地加入“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同時,從“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中遴選更多優秀成員單位,積極申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中國現在有34個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分布在20個省、自治區,未來10年,“我們的目標是未來使每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都消除這方面空白”。
在加強科技對保護區管理的支撐作用方面,將繼續整合各種技術手段,包括衛星遙感、紅外影像、聲學和環境DNA以及無人機等監測技術,加強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研發和集成應用,持續優化“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中國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研究網絡”等天空地一體化科學監測與研究平臺,持續提升生物圈保護區的智能化、精細化、科學化管理和決策水平。
在大力推動國際合作交流方面,要積極參與區域網絡和專題網絡的建設,在繼續支持“世界山地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技術秘書處的工作的同時,針對綠洲、海洋等過去較少受到關注的生態系統類型,聯合相關國家和地區合作伙伴,共同發起成立新的專題網絡,促進經驗交流、合作研究、技術共享,支撐全球環境治理,協同應對可持續發展領域共性挑戰。
劉衛東指出,加入“人與生物圈計劃”50多年來,中國積極探索保護與發展的協同路徑,高度重視科技在生物圈保護區建設中的作用,這兩條成功經驗值得分享給國際社會。
在保護的同時怎樣提升社區居民的收入,是生物圈保護區面臨的核心問題,中國生物圈保護區一直追求“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也積累了一些值得借鑒和推廣的經驗。其中最核心、最值得推廣的一條經驗,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中國生物圈保護區一直重視新技術的應用,比如開發出集圖像、聲紋及視頻于一體的動植物物種智能識別技術;融合衛星遙感、無人機和移動智能終端,構建“天空地一體化”智慧監測體系,已在臥龍、武夷山、車八嶺等世界生物圈保護區開展示范應用,為“智慧保護區”建設、管控分區、生態修復和廊道規劃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持。
劉衛東透露,中國的科學家還立足于生物圈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提出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的核算體系,科學闡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為保護區實現生態產品的價值轉化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徑。目前,這一核算體系已被納入聯合國環境經濟核算國際標準。
他表示,未來,中國會繼續堅持用好探索保護與發展的協同路徑、加強科技投入這兩條經驗,并加強與世界各地生物圈保護區的分享、合作,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更多貢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