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6日電 據“自然資源部”微信公眾號消息,9月26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15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雪龍2”號船返回上海,標志著此次考察圓滿完成任務。本次考察由“雪龍2”號、“極地”號、“深海一號”和“探索三號”四船共同實施,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北冰洋科學考察,統籌實施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相關任務。本次考察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對北冰洋快速變化及其影響的認識,為深入理解和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支撐。
“雪龍2”號、“極地”號雙船在楚科奇海臺、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中央區域完成了海洋環境綜合考察、載人深潛保障等任務,在冰邊緣區多學科綜合調查、氣-冰-海立體協同觀測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一是兩船在高緯海域開展協同作業,提升了北冰洋考察同步觀測能力,填補了北冰洋高緯海區觀測數據空白,為提升海洋環境預測預報能力提供支撐。二是長期準實時監測浮冰漂移過程以及冰下水文和生態變化,為進一步揭示北冰洋多圈層季節性演變及其內在機理提供支撐。三是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時間尺度布放多套海底生物影像觀測系統,獲取了多要素、多層次、多時空尺度的冰邊緣區調查數據;多次捕捉到次表層葉綠素的極大值現象,增進了對北極“海雪”形成機制的理解,為深入研究北極冰邊緣區生態系統對海冰消退的響應奠定基礎。
在“雪龍2”號船保障支持下,“深海一號”船搭載“蛟龍”號成功實現了我國首次載人深潛北極冰區下潛,標志著我國深海進入和深海探測能力持續增強。初步研究發現,北極部分海域底棲生物密度、生物多樣性、個體體型在幾十至上百公里空間范圍內呈顯著差異,為揭示極地深海底棲生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和評估氣候變化對深海底層生態系統的影響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