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來,大范圍集中降雨以及臺風“樺加沙”等帶來強風雨天氣,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9月初,財政部會同農業農村部、水利部等下達農業防災減災和水利救災資金9.4億元,支持廣東、甘肅等4省份開展汛后農作物改種補種等相關工作。
一般來說,受淹超過3天,對產量影響較大或絕收地塊,要及時進行改種補種,這也是最有效的救災措施之一。對因泥沙沖壓一時難以恢復的地塊,要盡快清除田間垃圾沙石,深翻耕地,因地制宜進行改種補種,力爭做到不空田、不荒田。
改種補種時,要根據當地溫光條件來選擇作物。以黃淮海地區為例,7月上旬前,通常改種鮮食玉米、甘薯、糜子、蕎麥、綠豆等作物,盡可能選擇短生育期、中早熟或極早熟品種;7月中旬前,改種鮮食玉米需注意足墑播種,改種蕎麥要適當加大播種量和播深;7月下旬后,補種露地蔬菜等短生育期作物,如小白菜、菠菜、香草、莧菜、竹葉菜等,等雨帶水播種,確保正常出苗。
可供災后改種補種的作物種類雖然多,但田間管理的復雜性和難度不容忽視。由于不是在正常季節播栽,應采取一些超常規技術手段:早種早管,促進作物早生快發;增加作物群體密度,補充個體生長量不足的缺陷;管理上以促為主,在短期內使作物有較大的生長量。收獲后應加強產銷對接,減少農民損失。
(作者為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糧食處高級農藝師,本報記者郁靜嫻采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30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