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吳楊澤 王鵬翔)“之前這棵老槐樹都快枯死了,但經過大家伙兒合力‘搶救’,今年居然又發新芽!”山西省交城縣卦山村一位村民指著身后煥發生機的老槐樹高興地說。這背后,交城縣檢察院組織的一場公開聽證會“打”出了關鍵助攻。
交城縣是山西省第二大林業縣,自然資源豐富。尤其是天寧鎮卦山風景名勝區(下稱“卦山景區”)的側柏古樹群令人矚目,2萬余株平均樹齡過百年的古柏蔚然成林。
然而,2023年10月,交城縣檢察院檢察官在履職中發現:卦山景區內3棵古樹因路面硬化導致根系窒息而亡;1500年樹齡的“龍爪柏”樹根被斬斷,龐泉溝古樹遭無情砍伐;玄中寺名木“君子遷”積水腐爛……守護這些古老生命刻不容緩。
交城縣檢察院立即成立專案組,啟動古樹名木保護行政公益訴訟案件程序。辦案團隊調查發現,屬地鄉鎮政府與林業部門在日常管護、應急處置、資金保障等方面既存在職責交叉,又存在監管空白,導致部分區域古樹缺乏定期巡查、專業養護和應急搶救機制。
針對這一問題,交城縣檢察院依法向相關單位制發檢察建議,明確列出整改時限和責任主體,要求其全面依法履職,共同筑牢古樹保護的制度防線。
“大家請看,這棵‘龍爪柏’的根系被水泥完全封死,幾乎無法呼吸。”林業專家俯身撥開土層,現場講解道。為推動檢察建議落實,交城縣檢察院創新推出“現場+會議”雙軌聽證模式,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聽證員、卦山景區管理委員會負責人、林業專家、“益心為公”志愿者以及林業局和六鄉鎮代表共同組成聽證團隊,深入林間開展實地勘查。現場勘查的“一手資料”成為檢察聽證的“核心議題”,與會代表圍繞“鄉鎮管護責任如何真正落地”和“部門協作機制如何有效建立”兩大焦點展開熱烈討論,商議解決路徑。
最終,多方共同簽署《古樹名木保護協同備忘錄》,將抽象的“權責清單”轉化為可執行、可監督的“保護責任清單”,真正實現了從“九龍治水”到“共治共贏”的轉變。
隨著聽證決議的執行,一場全方位的古樹搶救行動迅速展開。縣林業局成立專項工作組,針對古樹受損情況開展精準救護;鄉鎮政府組織村民培訓,落實日常巡護;檢察機關全程跟蹤監督,確保執行到位。專項工作開展以來,共完成7株瀕危古樹的緊急救治,為39株古樹建立健康檔案,新建排水系統2處,釋放被硬化地面壓迫的樹木根系4處。
這場充滿“泥土氣息”的檢察實踐,不僅挽救了一批古樹,更探索出“司法監督+行政協同+公眾參與”的古樹名木保護新路徑,勾勒出一幅“共商、共建、共治”的生動圖景。
來源:檢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