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王天彤)自國家科技醫療教育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開展以來,山陽縣委組織部聚焦鄉村振興農業產業、醫療和教育領域“四個明顯提升”目標,通過“輸血”與“造血”并重、“守正”與“創新”同步、“引才”與“育才”兼顧,構建起“多級互動、廣泛參與、擴圍提質、升級加力”的幫扶新格局,為當地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資源統籌實現從“業務聯系”到“資源鏈接”的跨越。山陽縣創新建立“六合—山陽”“西安交大一附院—山陽縣人民醫院”對接機制,開展13場資源對接活動,邀請專家舉辦32場學術講座;搭建南京—山陽大教研平臺及“以院包院”“以科包科”醫療協作模式,讓優質教學、醫療資源直達一線。
幫扶保障從“專項支持”升級為“立體保障”。累計為山陽縣人民醫院爭取3280萬元資金用于專科建設,為教育系統爭取9061.5萬元改善辦學條件,為農業領域落實12個蘇陜協作項目、7266萬元資金。同時解決縣醫院130名暫控編制,招聘醫護及教師130人;將36名幫扶人才納入縣委人才庫,落實各類補助超百萬元,9人獲縣級以上榮譽,7人優先晉升職稱。
醫療幫扶從“單兵出擊”轉向“集團作戰”,攻克多項技術空白。幫扶院長王拓完成首例巖斜區腦膜瘤切除術,醫生張健推動乳腺專科3項技術突破,團隊還開展首例微創耳內鏡手術。通過“師帶徒”培養156名醫療骨干,縣醫院門診量2023年較2022年增長39%,住院轉診率降至22%,居民人均壽命提升至81.25歲。
農業幫扶從“大水漫灌”轉為“精準滴灌”。國家科技特派團建立1個研究院、5個專家工作站,引進13個新品種、20項新技術,協助企業爭取330萬元項目資金;創新“線上+線下”服務模式,帶動發展食用菌8030萬袋、中藥材5.82萬畝,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96%。
教育領域從“閉門傳授”變為“融通共享”。山陽縣積極推進智慧教育建設,整合優質課程資源,開展“空中課堂”“云教研”,實現跨區域教育融通共享。縣職教中心成功建成“陜西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設立4個名師工作站,完成多項省市級教科研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