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領域是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的主要領域之一。根據中國建筑節能協會最新發布的《中國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研究報告(2024年版)》2022年,建筑運行的能耗為11.9億噸標準煤,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22%,而其碳排放為23.1億噸CO₂,占全國能源相關碳排放總量的21.7%。其中,農村居住建筑的能耗和碳排放占比為21%。造成這個占比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差、用能系統效率低、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足等問題。因此農村居住建筑節能潛力巨大。
農村建筑如何節能降碳,又面臨哪些挑戰?對中國建筑整體的節能減排,甚至對中國整體的能源轉型有何重要意義?未來又該如何發展?圍繞上述問題,中國新聞網采訪了中國建筑節能協會會長倪江波。他指出,建筑節能降碳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舉措,在快速推進城鎮節能建筑建設的同時,不斷推動農村建筑的節能減排工作也是重中之重。
中國建筑節能協會會長倪江波(受訪者供圖)專訪實錄摘要如下:
問題: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加快推動建筑領域節能降碳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積比2023年增長0.2億平方米以上。目前,各地正穩步推進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建設工作。如2024年,上海共落實超低能耗項目203萬平方米、近零能耗建筑122萬平方米。為什么要大力推進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發展?
倪江波:
推動建筑領域節能降碳是實現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舉措,而推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發展又是其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根據《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GB/T51350-2019,按照節能水平由低到高,建筑可以分為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超低能耗建筑,是近零能耗建筑的初級表現形式,其建筑能耗水平應較《嚴寒和寒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26-2010等標準降低50%以上;近零能耗建筑,其建筑能耗水平應較《嚴寒和寒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26-2010等標準降低60%~75%以上;零能耗建筑,是近零能耗建筑的高級表現形式,充分利用建筑本體和周邊的可再生能源,使可再生能源年產能大于或等于建筑全年全部用能的建筑。
一方面,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是引領新時期建筑能效提升的高水平節能建筑。實現建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最主要的措施之一就是推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的規模化發展,通過高性能的建筑圍護結構、高效率的建筑用能設備與系統、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應用,減少化石能源消耗,推動建筑領域節能降碳。
另一方面,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是不以犧牲舒適度來實現建筑節能的高品質建筑。通過建筑設計的優化、建筑圍護結構性能的提升等措施,建筑的氣密性和保溫隔熱性能大幅度提升,最大限度地減緩房屋室內外氣體的交換速度,降低建筑能耗,為老百姓提供更加舒適、更高品質的生活和辦公環境。
問題:農村居住建筑占全國建筑運行能耗和碳排放的比例為21%。您認為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推廣建筑節能,對中國整體的能源轉型和碳減排有何重要意義?
倪江波:
建設超低能耗、近零能耗農宅既是對過去工作的延續,也是促進城鄉綠色發展、進一步提升農村建筑綠色低碳水平的必要措施。
一是踐行“雙碳”戰略目標的重要舉措。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對農村地區的綠色低碳發展提出明確要求,如《加快農村能源轉型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提出,推動農村生產生活電氣化、繼續實施農村供暖清潔替代;《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提出,因地制宜推廣應用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綠色用能模式,增加農村地區清潔能源供應。建設超低能耗、近零能耗農宅,是對綠色農房建設要求的落實和響應,也對實現中國農村綠色低碳發展具有引領作用。
二是充分釋放農村建筑節能潛力。中國農宅存在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差、用能系統效率低、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足等問題,還有很大的節能潛力。推動農宅向超低能耗、近零能耗轉型,是推動建筑領域節能的重要突破口。
三是推動農村用能低碳轉型。在降低農宅本體能耗需求的同時,利用大量農村建筑屋頂面積,結合太陽能光熱、光伏一體化及生物質清潔利用等技術和產品,推動照明、炊事、采暖制冷等用能電氣化的綠色低碳轉型,構建“本體節能+可再生能源應用”的清潔供能用能模式。
四是促進建筑節能技術產業發展。高性能圍護結構、光伏、建筑節能改造、電氣化等多項技術的發展、市場創新和持續的應用需求,有助于引導和推動建筑節能領域相關產業轉型升級,吸引企業投資,帶動相關產業蓬勃發展。
五是促進綠色低碳建材應用。通過綠色建材在農村地區的推廣應用,既可以助力現代化宜居農房、農房節能改造、現代農業設施等綠色低碳農房項目建設,也加快了綠色建材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助力建材領域節能降碳目標的實現,同時可促進農民工返鄉就業和農村發展新興綠色產業,推動農村發展動能轉換。
問題:目前,在寧夏興勝村等地,已經有正在推進的農村超低能耗建筑,甚至是零碳農村的試點項目。您如何看待興勝村這種農村節能建筑推廣復制的潛力?
倪江波:
寧夏興勝村的農村超低能耗建筑乃至“零碳村”試點,具有技術路線清晰、效益量化充分的特點,在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寧夏地區建設,采用空心村整治的模式進行集中連片建設,由企業EPC總包、供電公司配套網改、高校提供技術支撐的模式,已經具有較為成熟的可復制要素,但要把“盆景”變成“風景”,仍需要跨過幾道門檻。
比如增量成本仍高。按示范口徑,建安+機電系統約3100元/m2,比傳統磚混農房成本略高。若沒有補貼,農民自籌意愿會降低。同時,后期運維的長效機制要重視。屋頂光伏、儲能逆變器、新風熱泵系統等設備需要專業維護。
興勝村模式在寧夏及青海、甘肅、內蒙古等日照資源好、電網條件好的“三北”地區具備“可復制、宜推廣”潛力。
一是形成可持續的激勵機制。有必要加強財政資金對超低能耗、近零能耗農宅的支持,通過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參與,調動建設單位等產業鏈各環節主體的積極性。同時加強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等政策方針的細化政策研究制定與實施,推動綠色金融、綠電交易、碳交易等政策落地落實,助力農房綠色低碳轉型。
二是加強需求側的宣傳和激勵。應加強對綠色低碳相關知識與理念的普及、宣傳與推廣,讓農戶真正認識到超低能耗、近零能耗農宅不僅能提高居住的舒適度,還能在長期帶來經濟上的回報。
三是持續推動綠色低碳農房技術與產業發展。加強對相關技術、產品的研發、應用與推廣;加大對建筑領域綠色低碳產業的扶持。只有產業鏈先成熟起來,形成規?;?,才能從根源上降低建設成本。
其次,法律法規制度還有待建立。對于農村建筑而言,中國在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等方面還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制度約束。亟須盡快建立法律法規制度框架,將相關內容納入其中,為綠色低碳農宅的推廣夯實制度基礎。
另外,第三方認證體系有待健全。各地示范工程對近零能耗建筑認證標準不統一,造成各地近零能耗建筑水平參差不齊、評價效果難以對比。行業協會等機構要充分發揮引領行業發展的作用,推動評價指標、評價標準、認證方法、認證機構、標識管理等第三方認證體系的完善。中國建筑節能協會構建的有質量的測評制度,可為此做出貢獻。
最后,專業人才存在很大缺口。高等院校、職校、技校及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應通過職業教育、職業培訓、繼續教育等多元化的方式,加強對相關職業人才的培養,為近零能耗建筑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扎實的人才保障。
問題:對寧夏興勝村的這個農村建筑節能項目未來的發展,您有哪些建議?
倪江波:
農村建筑的能源轉型應該在推動整體“雙碳”目標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農村建筑的綠色低碳發展必然大有可為。
一是強化政策引導與制度保障。要把綠色低碳農房建設、農房節能改造、可再生能源應用等農村建筑能源轉型相關工作納入相關政策、戰略、規劃中去,明確建設目標、建設任務。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通過補貼、低息貸款等措施降低農戶與企業主體成本;同時,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制度建設,切實保障各主體的切身利益,把這項工作做穩、做實。
二是持續推動農村建筑節能改造與可再生能源應用。首先要先從建筑上動手,開展建筑節能改造,優化圍護結構系統,推廣高效、節能的用能設備系統應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把農宅改造為綠色低碳的好房子。同時,在能源系統上,因地制宜地推廣太陽能光熱、建筑光伏、生物質能利用、熱泵等可再生能源技術應用,實現農村建筑能源供應與消費的清潔化、智能化。
三是完善資金機制與服務體系。不斷拓寬資金籌措渠道,探索政企合作、村集體主導、社會資本參與等多元化融資模式,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攤機制。加強農村電網升級改造,提高能源承載能力,構建覆蓋技術培訓、設備運維、能源管理的綜合服務網絡,為農村建筑能源轉型提供全方位保障。
文:孫忠一、譚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