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來過中國的外國人都驚奇地發現,只帶一部手機出門,在中國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乘坐公交、逛街購物、外賣點單、生活繳費……統統可以在指尖輕觸間搞定。在他們眼中,中國老百姓的日常消費進化到了“next level(下一層級)”。
這一切,都得益于我國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帶動數字消費日益普惠大眾。近日,商務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大力發展數字消費共創數字時代美好生活的指導意見》,為的就是通過進一步改善數字消費“硬設施”和“軟環境”,更大限度激發數字消費潛力。
發展數字消費,硬件設施不斷迭代升級是基礎。以前的手機功能有限,主要用來打電話、發短信。現在,手機簡直進化成了“十項全能”的個人智能終端,不僅網購、辦事、工作離不開它,上網課、追網劇、社交互動、求醫問藥……手機越來越讓人“放不下”的同時,也推動2024年我國居民數字消費規模達到23.8萬億元的龐大體量,相當于當年居民消費的44.2%。如此迅猛的勢頭,昭示了新興技術應用對于促進消費升級的巨大推動作用。
虛擬現實、元宇宙、人工智能……隨著“黑科技”層出不窮,在手機之外,未來數字消費的“入口”會越來越多,進而對產業生態帶來顛覆性影響。比如,過去汽車只被當作交通工具,如今智能網聯汽車只需輕輕喊一聲“小X小X”,就能在車上看大片、聽音樂、玩露營……汽車正逐步變成我們“移動的家”。再過幾年,也許消費者只需對聰明伶俐的機器人“保姆”發號施令,就能輕松滿足日常生活需求了。
有了硬件設施,相當于修好了“高速公路”,還要有“車”在路上跑才行。這個“車”,就是內容和服務。通過數字技術創新賦能,從而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可以創造出越來越多全新的消費場景。比較典型的,是通信技術從3G、4G到5G的躍遷,帶動了短視頻風潮的興起,直播帶貨、微短劇一時成為熱門現象,讓大山深處的農民也能將山貨土特產“賣全球”。
對傳統產業來說,“人工智能+”還有較大潛力空間可挖。現在許多博物館、旅游景區開始嘗到了甜頭,通過VR、AR等技術的應用,那些沉睡千年的歷史文化遺產變得“鮮活”起來,帶給消費者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的身臨其境感。沉浸式、體驗式的多元化消費場景,拉近了與消費者的距離,數字技術創新激發消費活力。
數字技術的普及,不僅帶來了消費升級,也讓我們的生活從此變得更加美好。建設線上線下融合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輕松“買買買”;發展“人工智能+醫療衛生”,讓患者不必到大城市大醫院扎堆,就能遠程問診、把脈開方;發展老年數字文化體驗服務,讓老年人精神生活更加豐富,晚年不再寂寞……
通過數字技術賦能,時空不再是阻隔,消費者獲得更快、更好的體驗,我國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被充分激發。越來越多數字消費新場景的出現,帶動我國消費水平躍上新臺階,讓生活變得越來越舒心的同時,也極大激發和增強了社會經濟活力,助力我國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道路上闊步前行。
(文丨杜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