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濟南9月28日電(李欣 陳宛婷)坐擁3500多公里海岸線、近16萬平方公里海域,山東海洋資源得天獨厚,是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2024年,山東海洋生產總值達18011.8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漁業經濟總產值4904億元,海洋漁業、海洋水產品加工等7個產業增加值穩居中國首位。
從良種培育到養殖空間拓展,再到水產品增值加工,近年來,山東憑借科技創新與系統布局,完成從“靠海吃海”到“科技耕海”的深刻跨越,守護著愈發豐盈、高質的“藍色糧倉”。
攥緊“種子芯片”
“以前養刺參是‘靠天吃飯’,現在‘參優1號’耐高溫,夏季高溫期成活率比普通刺參平均提高25%以上。”養殖戶口中的“良種優勢”,道出山東破解水產養殖難題的秘訣。
工作人員觀察海參的生長、攝食、健康等狀態。青島瑞滋集團有限公司供圖山東始終將水產新品種研發培育作為建設“藍色糧倉”的根基。近年來,中國工程院院士包振民等行業專家,圍繞海魚、牡蠣、扇貝等重點養殖品類,聚焦抗逆、抗病、高產等種質性能提升,積極開展水產育種技術攻關。
其中,在大西洋鮭種質研發領域,包振民院士團隊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誘導10000余尾大西洋鮭偽雄魚,誘導率近100%,填補了中國相關技術領域空白,打破三文魚規模化養殖“種質依賴”。
在海水虹鱒育種領域,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高勤峰教授小組研發的“虹芯1號”液相芯片,是中國目前虹鱒育種領域唯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行業專用芯片,意味著國產虹鱒育種芯片自主攻關實現重要突破。
截至目前,山東建設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17家,居中國首位。經山東科研院所或企業主導培育的水產新品種,如“前沿1號”三倍體長牡蠣、“蓬萊紅4號”耐高溫櫛孔扇貝等,已有65種通過國家審定。
2024年,山東海洋領域共有“海水養殖魚類精準營養技術體系構建及產業化應用”等5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約占全國海洋領域獲獎數量的50%。
拓展“海上牧場”
有了適配海域的“良種”,山東更需能承載規模化養殖的“海上牧場”。
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養殖工船“國信一號”。(無人機照片) 尹言偉 攝2022年,于青島交付運營的全球首艘10萬噸級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進一步開創“船載艙養+游弋養殖”的深遠海養殖新模式,被譽為“移動的海洋牧場”。
3年來,“國信1號”先后在黃海、東海、南海錨地完成養殖作業,累計產出高品質大黃魚3600噸。相較于傳統網箱,“國信1號”養殖周期縮短25%、月均增重提升1.8倍,在全球首次實現集“魚苗上船、生長養殖、品質調控、疫病防控、起捕加工”于一體的全周期產業化流程。
今年4月,“國信1號”的升級版——15萬噸養殖工船“國信1號2-1”成功交付運營,其在功能布局、新能源利用、信息一體化等領域實現160余項技術突破與優化創新,標志中國深遠海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項目邁入技術迭代和規模擴張的2.0時代。
目前,山東“海上牧場”的規模化發展已形成標桿。山東省內建成海洋牧場71處,數量占中國總量的38%。“國信”“經海”等系列首創型項目也為中國發展深遠海養殖探索提供了寶貴經驗。
升級加工鏈條
在培育適配海域的“好種”、開拓規模化養殖牧場的同時,山東進一步升級加工鏈條,推動新鮮海產品從“原字號”走向“高值化”,實現從“養得好”向“賣得優”的跨越。
數十種海參食品陳列于排排冰柜中,一只只海參經過分揀、清洗、切割、調味等工序后成為速食產品。“一只海參的故事”成為青島雙維食品有限公司近年做優海洋水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縮影。
公司董事長王記賓介紹說,目前,公司致力于培育本土新型環保海參肽的產業集群,采用自主研發的專利技術及國際先進設備,開發高科技含量的海參肽復合多肽、雙參肽飲、海參肽軟膠囊等海參精深加工系列產品。與傳統的加工模式相比,產品附加值增加了數倍。
截至目前,山東海洋水產品加工產業已連續五年穩居中國首位。從凍魚、魚干等初級產品,到魚油膠囊、海洋功能性食品、深海面膜與保健飲品等深加工產品,山東構建起覆蓋全流程的完整產業鏈,讓“藍色糧倉”釋放出更高經濟價值。
布局“未來漁業”
既要養好魚,更要護好海。“十四五”以來,山東累計整治修復濱海濕地1.2萬余公頃、海草床1800畝,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達93.6%,為海產品養殖筑牢生態底色。
長島風光。長島宣傳部門供圖在此基礎上,山東探索“漁業+藍碳”協同發展新路徑。其中,威海市向尋山集團開出中國首例“海洋碳匯貸”2000萬元,為漁業發展找到一條“養殖增收、生態增匯”可持續發展的雙贏道路。
同時,智慧化仍是未來漁業的重要方向。“問海”預報大模型將海洋環境計算效率提升3000倍,“瑯琊”1.0系統可高精度預報全球海洋狀態,“深海三大國家平臺”進一步推動山東在深海漁業資源勘探、開發領域搶占先機。
從“靠海吃海”的傳統模式邁向“科技耕海”的創新之路,山東在海洋漁業領域的發展成果斐然,展現出強大的發展活力與潛力。
正如山東省委主要領導所強調,該省將錨定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這一目標,以改革、創新、開放為動力,持續塑強海洋經濟發展新優勢,高標準推進海洋強省建設,走出一條“陸海統籌、科技引領、產業集聚、生態優美、開放合作、治理高效”的海洋經濟發展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