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間地頭,傳統上農技推廣常常依賴于農業技術員“人盯人”的方式,或依靠培訓會、印刷手冊的單向傳遞。然而在信息化和數字化浪潮中,農技推廣正在被重新定義。近年來,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與直播平臺,正在成為廣大農戶學習新技術、分享好經驗的重要工具,也成為農技專家科普農業科學知識、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舞臺。
數字鄉村建設中的新型“農技課堂”
農技普惠的核心在于“普”與“惠”。過去,基層農民常因受教育水平、地理位置或信息閉塞而難以及時獲取先進技術。如今,隨著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短視頻和直播讓“面對面”的技術服務突破了空間局限。農戶在村頭、在家中,甚至在田間地頭,都能掏出手機隨時觀看視頻,學習病蟲害防治、農機操作、科學施肥、良種栽培等實用知識,同時了解市場行情、掌握銷售新方式。
抖音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平臺新增農技視頻2143萬條,總獲贊數達到8.6億次;“農技萬粉創作者”數量超過1.28萬人,同比增加20%以上。這些數字的背后,是一部部生動的“田間教科書”,也是農技知識快速擴散、精準觸達的生動注腳。
專家下沉,讓“權威農技”觸手可及
短視頻不僅為普通農戶提供了交流平臺,也為專家型創作者提供了全新的傳播渠道。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李寶聚,被網友稱為“蔬菜衛士”。他通過抖音兩年來累計發布近400條作品,收獲超過75萬點贊、30萬粉絲,讓原本深奧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田間經驗。
在山東壽光,當地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劉天英,36年堅守蔬菜栽培與綠色防控一線。通過短視頻,他將經驗性技巧與示范性案例分享出來,為農戶答疑解惑,讓科學防治理念真正“飛入尋常百姓棚”。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副院長吳玉臣,則把獸醫病理學的學術研究帶到屏幕前:既有專業的臨床案例解讀,也有面向養殖戶的實用診療方案。正因為摒棄了“高冷”的學術語言,他的賬號吸引了大量農戶和養殖愛好者關注,成為“線上獸醫課堂”的代表。
他們的實踐表明,專家并不再只是“坐等農戶上門”,而是通過短視頻和直播“主動下沉”,以大眾化的語言傳播科學,以互動化的形式解決難題。
普通農戶成為“農技傳播者”
更值得關注的是,短視頻平臺正在改變農技知識的傳播生態。過去農技往往是“自上而下”的推廣,如今農戶也能成為“自下而上”的傳播者。
例如,許多有實戰經驗的種植能手,通過抖音記錄下肥料配比、田間管理、病害應對的全過程,視頻往往“一看就懂,一學就會”。這些農民創作者既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也在評論區與網友互動、互相借鑒,形成了農技“眾包”與“共創”的新格局。
截至2025年初,抖音“鄉村守護人”項目累計參與人數超過56萬,投稿超過335萬篇,內容傳播量超過6500億次;此外,抖音還與中央農廣校、中國農業科學院共同發起“來抖音學農技”項目,持續打造農技視頻知識庫,目前吸引投稿44.1萬條,播放量達246.8億次。可見,“人人都是農技推廣員”的格局正在形成,極大地降低了農技普及的門檻。
豐收節里的數字化力量
農技普惠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9月23日中國農民豐收節前夕,農業農村部宣布啟動“金秋消費季”,抖音同步推出“美好豐收節”活動:通過超級品類日、話題征文、達人矩陣直播等形式,既展示了田間地頭的豐收景象,也推動特色農產品銷售。
農技推廣與消費促進在平臺上同頻共振,既幫助農戶提升生產力,也拓寬了增收渠道。一方面,科學技術的普及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和穩定性;另一方面,短視頻和直播的電商功能則讓“優質農產品賣得出、賣得好”。這是農技普惠的“良性閉環”,也是數字鄉村建設的題中之義。
推動農技普惠的長遠之道
短視頻和直播只是工具,真正決定農技普惠能走多遠的,是內容質量與制度保障。未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力:一是加強專家與平臺的合作,推動科研成果在第一時間轉化為短視頻內容,讓農戶及時掌握關鍵技術。二是鼓勵農民創作者參與內容生產,發揮“田間土專家”的經驗價值,形成專家與農民“雙向賦能”。三是建立農技內容審核與認證機制,保障信息的科學性與權威性,避免虛假信息誤導農戶。四是將農技推廣與產業發展結合,推動線上培訓與線下服務融合,形成完整的農技服務鏈條。
結語
豐收節不僅是慶祝農業豐收的節日,更是展望未來農業發展的窗口。短視頻和直播讓農技普惠從“面對面”走向“屏對屏”,讓農業知識的傳播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它既是農戶學習新知的“新農具”,也是專家科普的“新講臺”。
在建設農業強國的征程中,數字化、智能化的農技推廣將成為不可或缺的力量。短視頻和直播點亮了農技普惠的新篇章,也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堅實支撐。(文/胡冰川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