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車柯蒙)“通過AI語音識別與生成技術,讓視障觀眾也能享受高質量的劇場體驗。”AI開源推動技術創新,將如何賦能文化新業態發展?面對這一問題,阿里文娛公益負責人陳艷玲在2025北京文化論壇專業沙龍上舉例稱。
當前,AI技術正在深刻地重塑和賦能文化新業態,文化需求驅動算法迭代,技術能力則進一步賦能文化表達。
9月22日,“文化智能新業態:產業賦能與創新路徑”主題沙龍在京舉辦,來自政產學研的代表深入探討人工智能開源技術文化與文化產業創新的融合發展路徑,為行業發展提供實踐案例與創新思路。
“AI技術讓文化設計從‘人手創作’走向‘人機共創’,在保持文化內涵的同時,極大拓展了設計邊界。”阿里云智能設計部總經理、北京冬奧會火炬設計師李劍葉表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蔣紅斌認為,AI不是替代藝術家,而是幫助藝術家突破思維局限,探索更多可能性。清博元宇宙研究室主任柳春陽表示,元宇宙為文化體驗提供了全新的空間,AI則是構建這個空間的核心技術。像素綻放PixelBloom副總裁張祺則表示,AI正在重塑內容創作的生產鏈路,讓創意更高效、更個性化。
業界認為,AI不僅是工具,更是文化創新的催化劑,而在豐富的創新場景背后,則是開源文化奠定的堅定基石。
“開源文化為文化科技提供了開放、包容、共享的創新生態,是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關鍵力量。”CCF開源發展委員會副主任章文嵩表示。小米基礎技術AI平臺部負責人張鐸表示,中國AI技術開源更廣、程度更深,有利驅動了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要打破技術鴻溝,讓開源AI如何真正實現人人可用,前提是將開源生態建設得足夠繁榮。”阿里云基礎軟件部負責人馬濤分享了龍蜥社區在操作系統領域的創新實踐,為文化科技應用提供了底層技術支撐。
“AI大模型開源和人工智能發展是大勢所趨。”談及大模型時代開源如何平衡創新與安全的關系,工信部電子四院開源負責人楊麗蘊表示,治理問題一直是人工智能AI發展的核心要點,技術標準正引導開源技術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