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數據局新聞發布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夏曉倫攝
人民網北京9月28日電 (記者夏曉倫、許維娜)在國家數據局28日舉辦的“數據要素×”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上,江蘇、重慶、廣東、河北、山東五省市數據管理部門負責人圍繞“數據要素賦能產業發展”主題,介紹了多地在制度構建、資源整合、技術創新等方面的實踐成果,為數據要素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供“地方樣板”。
江蘇:今年5個多月以來上架數據產品3933個
江蘇省數據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李秀斌介紹,江蘇貫徹國家頂層設計,從場內數據交易體系構建入手,從制度、資源、市場三方面協同發力,著力解決數據“不敢用、不夠用、不好用”的矛盾和問題,讓數據從“存起來”的資源,變成“用起來”的工具、“活起來”的資產。今年4月,全省統一的數據交易所掛牌運營,5個多月以來已上架數據產品3933個,集聚數據商和第三方服務機構1864家,推動數據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乘數效應競相顯現。
李秀斌表示,一方面解決“制度不明不敢用”難題,另一方面補強“數據不足不夠用”短板,最后疏通“渠道不暢不好用”堵點。按照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建設要求,江蘇整合存量機構設立全省統一數據交易所,形成“一個數據交易所、一套規則體系、一個平臺系統”的場內交易格局;率先上線省市一體化公共數據授權運營平臺,開發86個公共數據產品,6個場景入選國家公共數據“跑起來”示范場景,11個項目入選國家“數據要素×”典型案例;推進可信數據空間建設,7個項目入選國家試點,實現跨領域數據安全流通。
重慶:全國每10輛新能源車就有1輛“重慶造”
重慶市大數據應用發展管理局副局長胡軍國表示,近年來,重慶認真落實數字中國建設戰略部署和“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以率先承擔數字中國建設綜合試點為契機,扎實推進數字重慶建設,創新打造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率先建成市域一體、兩級管理、三級貫通的公共數據資源管理體系,充分釋放數據要素乘數效應,較好實現數據“動起來、用起來、活起來”,有效提升了超大城市發展、服務、治理效能。
胡軍國介紹,重慶堅持把數據要素作為產業創新發展新質引擎,深入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扎實推動城市、醫保、汽車、隆鑫摩托等國家可信數據空間創新發展試點,迭代推進低空城市安全巡檢、疾病病理診斷等國家行業高質量數據集先行先試,探索開展數據資產登記確權,為重慶構建“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和“416”科技創新布局注入強大動能。
胡軍國舉例稱,比如,強化數字賦能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發展。重慶是全球汽車制造基地和汽車友好型城市,通過打通“四側”數據,建設可信數據空間,打造高質量數據集,開展確權登記和跨境流通,加快開發智能化產品,推動汽車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目前,全國每10輛新能源車就有1輛“重慶造”,重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名片愈發靚麗。
廣東:正加快《廣東省數據條例》立法進程
廣東省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天廣表示,廣東發揮大灣區市場主體眾多、產業發展活躍、數據資源豐富、應用場景廣闊等綜合優勢,聚焦實數深度融合一條主線,全力開展數據要素價值全生命周期探索,重點開展了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多維度供“燃料”。多元、豐富、優質的數據供給,是釋放數據要素價值的基礎“燃料”;二是全方位強“根基”。數據要素價值的有效釋放,離不開完善的政策護航、設施支撐與安全保障;三是多載體培育“生態”。
“廣東正加快《廣東省數據條例》立法進程,以政策護航數據要素價值釋放。”王天廣介紹,廣東已先后出臺《廣東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廣東省政務服務數字化條例》《廣東省公共數據管理辦法》及省“數據二十條”等政策文件,形成覆蓋數字經濟、政務服務、公共數據管理的制度框架。此次推進的《廣東省數據條例》將進一步細化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關鍵環節,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提供法治保障。根據公開資料整理,廣東2024年數字經濟規模已突破6萬億,占GDP比重過半,數據類企業超4萬家。
山東:從“辦賽”到“興業” “數據要素×”大賽呈現三個新特點
“在總結去年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今年山東分賽不僅是舉辦賽事活動,更是將其作為培育數據產業生態、促進供需精準對接、推動成果落地轉化的有力抓手和重要平臺。”山東省大數據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綦琳表示,整體呈現出從“辦賽”到“興業”的顯著轉變,呈現三個新特點。
一是形成“部門協同、三級聯動”的全域立體辦賽模式,實現了重點行業全覆蓋。由省大數據局聯合21個省直部門,16市同步舉辦選拔賽,300余家機關單位參與。賽道設置上,在14個國家賽道基礎上,進一步結合山東實際,增加了教育創新和數字機關兩個賽道。全省共有3501支代表隊報名參賽,同比增長超53%,參與人數超過2.73萬人,比去年增加24%。舉辦18場省級專題宣講,全省組織專題輔導和模擬路演158次,累計發布媒體稿件289篇,決賽吸引12萬人觀看視頻直播、47萬人瀏覽圖片直播,賽事影響力持續擴大。
二是形成“技術比拼+場景驅動”的互學共鑒生態,涌現了價值更高、應用更廣的場景和方案。大賽涌現出一批技術領先、模式創新、效益顯著的典型案例。比如,在農業領域,基于農業遙感氣象多模態大數據建設防災減損大模型,打造“科技+農險+服務”農業生產解決方案,為2500萬農戶提供7000多億的風險保障,累計減損7.6億元;在工業領域,通過開展數據匯聚、分析、建模,重構化工行業研發范式和生產模式,助力企業研發周期平均縮短50%、生產事故率降低60%;在服務業領域,打造“數據驅動海洋旅游聯合運營”樣板,海上旅游產品增加150%,游客量同比增加172%,營收同比增長41%。
三是形成從“賽場”到“市場”的成果轉化機制,打造創新發展新高地。建立多維度的激勵機制,獎補資金覆蓋數據資源開發、算力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領域。2025年省級數據產業資金獎補總規模達1.05億元,其中“數據要素×”專項獎補3500萬元。各市出臺獎補措施,濟南市設立專項獎補資金,支持市場主體開展數據產品開發和交易;青島市對獲評國家級“數據要素×”典型案例的企業最高獎勵100萬元,對年度交易額進入全市前十的數據產品和服務企業按比例給予獎勵,有效激發了市場主體的積極性。
綦琳表示,下一步,山東數據局將精心遴選28個優秀團隊代表山東省參加全國總決賽,加快推動大賽成果轉化應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的數據動能。
河北:以“數據要素×”大賽為抓手形成5458項資源目錄
河北省數據和政務服務局副局長張燕介紹,河北堅持以建設“數據要素×”典型場景為驅動,以“數據要素×”大賽為抓手,以推動數據與一二三產結合為著力點,在歸集8000億條基礎上,開展公共數據常態化歸集和社會數據資源調查,形成了5458項資源目錄,以可信數據賦能產業發展。
“首先要理清數據賦能的‘路徑圖’。”張燕介紹,河北對2024年“數據要素×”河北分賽的1264個參賽案例數據使用情況深入剖析,研究“數據怎么來”“怎么加工”“怎么使用”的作用機理,總結出自身生成、自采、購買、免費獲取4種供數方式,多源數據融合重構、算法建模、統計分析、大模型技術4種治數方式,以及報告、庫表文件、數據集、API接口、模型、SaaS應用等6類常用數據產品形態的用數方式,最終提煉出“摸底數、聚生態、建場景”的數據賦能實現路徑。這一路徑已快速落地實踐,例如在商貿流通領域,河北整合“人、車、物”數據,通過優化調度算法實現商品可視化、智能化管理,整體物流效率提升約15%。
“在大力推動產業數字化的同時,我們以國家數據標注基地建設為契機,同步謀劃、發展壯大數據產業本身,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張燕表示,河北將加快構建以數據為核心要素、創新應用為驅動、產業集群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新生態。